新聞標題【民報】【專文/影音】李梅樹與三峽祖師廟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影音】李梅樹與三峽祖師廟

 2017-09-21 08:45
李景光和陳淑惠夫婦。她的身後是李梅樹於1975年以她為背景畫的〈屋頂花園〉。圖/陳婉真
李景光和陳淑惠夫婦。她的身後是李梅樹於1975年以她為背景畫的〈屋頂花園〉。圖/陳婉真

台灣的廟宇無所不在,但三峽祖師廟很特別,它是由東京美術學校主修西洋畫的李梅樹教授負責重建,他從46歲人生最活力充沛的壯年開始,專注投入,並把他在國立藝專雕塑科的學生帶到廟裡實作,完成了許多銅雕作品,直到36年後他過世為止,廟的重建工程還未完成。

藝術與宗教建築的炫麗交會

後來又發生祖師廟管理委員會決定改採購中國進口的廉價石柱,導致同一間廟裡兩種截然不同石柱共存的怪象,但李梅樹終其一生所投入重建的祖師廟,因為他堅持遵照古法重修,從各地聘請很多匠師駐廟修建,無論是建築型式或石雕、木雕、剪黏等,都是他親力親為指導的作品,是藝術界公認的文化瑰寶,祖師廟也被日人譽為是「東方雕刻藝術的殿堂(原文是台灣的東照宮)」。

李梅樹從政經歷豐富,曾在1934年擔任日治三峽庄協議員,戰後於1945年擔任三峽街的代理街長、首任民選三峽鎮民代表會主席;1949年,又被民眾推舉為三峽鎮農會理事長,兩年內使農會轉虧為盈,獲台灣省農林廳表揚為全省第一的模範農會。從1950年起,李梅樹還連任了三屆台北縣議員。

1959年他原本打算在次年參選第四屆台北縣長,時任台灣省政府主席的周至柔問他準備了多少錢,那時台北市尚未改制,包括士林、北投、南港、內湖、木柵、景美等6鄉鎮還是北縣轄區,李梅樹評估以台北縣35鄉鎮平均每鄉鎮1萬元計,告訴周至柔說他打算以賣畫所得估計約30萬元投入選戰。

那個年代30萬元足可以在台北市買一棟透天店面,可惜李梅樹不諳國民黨的政治生態,這些錢根本不够黨工塞牙縫。他為此特別在中山堂舉辦一場李梅樹個人油畫展,楊肇嘉、蔡培火等人士都前往捧場,最終仍未獲提名。

「他在政治界活躍的那幾年,是他創作最少的時候,所以還好他後來不再從政,才能專心當教授、創作及重修祖師廟。」他的兒子也是李梅樹紀念館館長李景光說。

祖師廟前的斷頭橋

李梅樹對故鄉三峽的愛展現在他的畫作裡,也展現在他一生堅持的理想性格。1982年,三峽鎮公所有鑑於到祖師廟參觀的遊覽車眾多,打算在廟埕正前方新闢一條八米道路,廟前跨越三峽河的預定橋樑比廟的屋頂還高,李梅樹極力反對,因為無論是由風水學或美學的角度,一條筆直的大馬路俯衝祖師廟而來,是他無法容忍的,李乾朗等多位學者專家也前往聲援,終於迫使公所改變原計畫,只做了一條人行橋,而且到了祖師廟廟埕前即向兩邊呈90度轉彎,成為一條設計怪異的斷頭橋。

可惜李梅樹無緣見到這條橋完工就走了。「他是被這條橋的規劃案氣死的。」李景光說。

李景光和他的堂兄弟在1990年成立了「劉清港醫師李梅樹教授昆仲紀念館」,劉清港是李梅樹的胞兄,隨母姓,是影響李梅樹很深的人,也是在父親反對下極力支持李梅樹赴日學畫的大哥,第二代的感情依舊深厚,因而決定成立兩兄弟的紀念館。

1995年,李梅樹紀念館搬到中華路43號現址,因李梅樹較具知名度,乃接受地方人士建議,改名為李梅樹紀念館,所有建館經費全由兄弟們自掏腰包,在年年虧損的情況下,經營至今已經是第27年。

總共投入多少錢?「至少上億,三兄弟均分,每人至少負擔超過3千萬以上,這間美術館的房貸,兩年前才剛繳清。」李景光說。而經費來源,有時是賣畫,有時賣些李梅樹留下來的地產,雖然有部分來自政府的補助經費,相形之下不過是杯水車薪,這是台灣經營私人美術館的普遍困境。

李梅樹的畫風一生堅持寫實路線,他尤其畫了很多三峽的風景及身邊的人物,兒女媳婦都入畫,李梅樹常常一邊畫一邊說:「你要記住,我雖然把你當模特兒,但這張畫不是要給你的。」李梅樹也很少賣畫,身後留了很多作品。

雖然李梅樹身處白色恐怖的年代,公開場合難免說些例如「我們中國人」的話,李景光可是在李鎮源博士籌組建國黨時就加入成為黨員,兄弟姐妹也都有強烈的台灣人意識。特別李梅樹是在1934年就與畫友廖繼春、楊三郎、陳澄波、顏水龍、李石樵、陳清汾及立石鐵臣等七人,創立「台陽美術學會」,陳澄波在二二八事件中罹難的事,對學會會員打擊很大,或許也是基於深知父親那個年代的有苦難言,子女無論如何也想把父親對三峽的愛,以及父親留下來的作品傳承展出,讓更多人有機會欣賞。

風雲變色二二八

李梅樹紀念館從6年前開始,每年3月間會舉辦「梅樹月」,把藝術帶入觀光人潮日漸增多的三峽,今年適逢二二八事件70週年,紀念館特別在系列活動中規劃一項名為「大時代的色彩──二二八事件70週年紀念美展」,首次展出李梅樹畫的三峽在地二二八受難者張武曲肖像畫,也展出陳澄波遺書唯一交待「為家保存」的作品〈清流〉;另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顏水龍在二二八事件當年10月,在中山堂的第二屆省展期間,想起前一年同一地點的省展還和陳澄波並肩合照,內心痛苦,登上中山堂畫了一幅〈風雲變色的觀音山〉,整幅畫幾乎是一片血紅與暗黑,天上的雲怎麼看都像是陳澄波身上的血跡,望之令人動容。


228次年顏水龍畫的〈風雲變色的觀音山〉天上的大片暗紅與其說是雲,其實更像陳澄波及二二八受難者的血。圖/陳婉真翻拍


李梅樹畫三峽在地的二二八受難人士張武曲肖像畫。圖/陳婉真翻拍

「修飾台灣島的春天」是1934年台陽美術協會成立的宗旨,創會宣言是由李梅樹和灣生畫家立石鐵臣共同起草,並由立石鐵臣在會中代表宣讀。由於有這一層淵源,紀念館特別向日本借得多幅立石鐵臣的真跡畫作跨海參展,這是絕無僅有的一次難得展出。

「我們想說,梅樹月辦了6年,如果以小學生就學年限算起來,也應該可以畢業了。」可是文化部不同意,要求紀念館明年繼續舉辦「梅樹月」活動,已經年屆八旬的李景光只好繼續規劃,明年將以日籍畫家鹽月桃甫的原住民圖像為主題。

鹽月桃甫是日治時期描繪台灣原住民圖像的「先覺者」,也是當時最鮮明的「番人繪畫者」,台展西洋畫部出品的第一件原住民圖像創作,即是由鹽月桃甫率先提出;鹽月也是歷屆台展出品最多原住民作品的畫家,並以此作為追求「地域色彩」的命題,帶動風潮。1930年「霧社事件」爆發後,鹽月以一幅原住民母親護衛稚兒的巨作,表達出人道的反省力量,更是近代台灣繪畫史上僅見之反映此殖民統治悲劇的唯一作品。

紀念館憑著李景光兄弟的人脈,以及長期堅持傳承李梅樹精神的不屈意志,雖然年事已高,面臨接班困難等窘境,仍然努力維持每週六、日開館,及週間接受預約的制度,新北市政府也看到他們的努力,今年特地頒發一座「社會教育貢獻獎」給紀念館。頒獎典禮中引用李梅樹的座右銘:「人空著來,也空著去,所以要對社會、國家做有意義的事。」抱持這樣座右銘的李梅樹,不但為三峽、為台灣留下許多彌足珍貴的藝術珍品,他的為人處世,更成為子女及無數識與不識者的學習典範。

「廟與橋的爭議」_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