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報》辛苦走過了六年
剛開始辦《民報》,就遇上太陽花學運,學生攻入立法院,我們《民報》的記者就是全台灣第一個將立法院影像傳送出來的媒體,甚至是放送到全世界。當時其實並沒有甚麼帶甚麼設備,但我們的工作人員與學生很熟,學生要衝入立法院,他們就跟著進去了,而現場就用一雙拖鞋夾著平版電腦,開始將立法院現場即時畫面轉播出來,隨後,《民報》又出了紙本的快報特刊,《民報》旋即爆紅,就開始一路前行至今已六年。
因為《民報》並沒有積極拉廣告或其他可以營利的業務,主要開銷是記者、編輯等人事費用,還有支付稿費給作者及辦公室費用。所以,大約是每一年消耗一千五百萬,三年後,五千萬的資金就快用完,所以第四年級第五年都有再增資,到第五年結束,還是必須增資時,股東們在董事會就建議:「……是否不要增資,改由基金會運作,大家不要擔任股東,否則每次開董事會都要勞師動眾,邀集兩、三百位股東,每次報告都是虧損,也不太需要開會,反正大家要支持就捐款,總共六年來已經大約花費了九千萬資金,對於不是財團或有政黨支持的我們來說,已是沉重的負擔。」所以在第六年就改由基金會運作至今。
《民報》同仁用拖鞋與IPAD將318太陽花學運在立法院的實況傳送出去。圖/Diung Libiu攝
《民報》的特色
在這期間有幾樣事情讓我感覺較值得安慰,第一就是海內外包括留學生或海外鄉親甚至不僅北美洲,包含港澳與歐洲只要有關心台灣的人,很多人都在看《民報》。因為他們認為《民報》是最有台灣意識,而且許多真正關心台灣的作者投稿《民報》,若是辦紙本報紙是無法影響到海外那麼多愛台灣的讀者。網路電子報確實是讓海外很多台灣人得到精神上的支持,也讓他們有一個發表的園地。也因此《民報》成為海內外台灣鄉親的精神食糧,這是《民報》的一大收穫。
其次,國內只要台灣意識較強的學者大抵都在《民報》寫文章,因為四大報只有《自由時報》還有本土意識,《中時》與《聯合》都是親中媒體,至於《蘋果日報》基本上較無政論文章,該報是以體育影劇與社會新聞為主。但《自由時報》的政論大抵只刊讀者投書,每篇都是短短五、六百字的文章,而我們《民報》專欄作者文章常是每篇約有1500〜2000字,這樣的文章《自由時報》比較不會刊登。所以,《民報》成為真正能發表文章的園地。各行各業與各領域中真正在思考台灣將來發展、台灣前途與台灣意識者都能在《民報》寫文章。而且,我們不會干涉作者文章內容,只要不是謾罵、侮辱、誹謗的內容,而且言之有物,《民報》都會讓作者自由發揮。即使我們的記者撰寫報導,我們也從來不加以干涉或限制,完全尊重記者的媒體專業。
第三,《民報》很重視國際新聞與國際報導面向,因為我們認為除了關心本土外,也要了解世界。而且最重要的是對中國的批判和分析,我們對中國的專制獨裁、侵犯西藏、維吾爾族、香港的人權,是站在普世價值給予受難者聲援;對中國的收買台灣媒體進行統戰和滲透各行各業,《民報》是最早予以揭發並強力批判,可以說是不畏權勢,維護台灣主權最重要的媒體。
第四,《民報》是台灣媒體中最有文化方面的報導與文章,例如有人物專欄、有書摘單元介紹好的書,甚至也有台語文專欄和藝術音樂評論,所以在人文、歷史、文學、藝術方面,《民報》都有兼顧這些領域的園地。
另外,《民報》在電子與網路上以外,也曾出版同名雙月刊雜誌,每一期都介紹台灣每一個縣市地區做主體,每一縣市的歷史地理人文攏有介紹,甚至地方特色,這也是《民報》對台灣本土文化重視的呈現。所以,《民報》這六年來的特色是和其他媒體有所不同,我們至少問心無愧,堅持理想在辦報。
2020東奧正名連署書最終超過52萬份,正名小組繳交連署書前,召開記者會感謝連署志工、台聯、社民黨、基進黨、時代力量、婚姻平權公投等全力協助。圖/民報資料照,張家銘
《民報》率先發起東奧正名運動
這六年當中讓我感到最高興的事是《民報》發起台灣正名運動,尤在東奧正名公投運動,咱《民報》是帶領起頭的角色。這是因為我看到巴西舉辦奧運時,咱台灣隊入場舉五環旗,就是奧運會旗。咱無法拿咱的國旗,因為咱不被承認是一個國家,中華民國那面旗當然無法拿進場。所以國際奧委會給咱一面會旗,這會旗咱過去持進場,沒人感覺奇怪。但巴西那次奧運,我發現全世界也有一隊也拿五環旗,那隊叫難民隊。就是因這三四年來,世界難民問題嚴重,國際上難民已很多。沒想到難民也組一隊要在奧運競賽,而國際奧委會也歡迎。
雖然不是國家,國際奧委會歡迎難民組隊參賽,但難民來自很多國家,因為難民隊不是國家,所以讓他們使用奧會的五環旗。每次看到台灣和難民隊持同樣五環旗,總是讓我很傷心!原來台灣在國際上是被視為難民,想來雖然傷心但事實也真是這樣。國民黨落跑來台灣,國民黨就是難民政府,國際上就是這樣看,只是內部不敢講。對外我們說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但世界上就是視我們為難民。中華民國就是難民政權、難民政府。所以,如不放棄中華民國就是繼續做難民。既然如此,咱就要正名。
東京奧運咱如用台灣名義參賽,甚至我們自己可以舉自己台灣的旗,不要再去持那面難民旗,這個構想是這樣來的。所以,我在《民報》就發表台灣要爭取東奧正名。隨後,剛好有張燦鍙先生、紀政女士與前體育署署長楊忠和等響應一起來推動。在《民報》辦幾次籌備會後,我們就開始「熱身」,開辦一個奧運會旗徵選活動,獲得百多面投稿應徵。我們也選出三面並公開頒發獎金。這都是《民報》在做,其實是要帶動台灣社會來關注此事。未料,此事廣獲迴響,越來越受關注,最後,公投案成案連署過關,超過四、五十萬人連署。最後在大選公投中,其實,若非民進黨政府阻擋此事,我相信最後公投正名台灣會過關。公投結果最後拿到470多萬票,這是完全由全民間推動發起,沒有政黨支持,這真是不簡單。
相關影音
相關報導回顧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