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廟宇眾多的民間信仰:祈求保佑 —行腳九芎城(14—3)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廟宇眾多的民間信仰:祈求保佑 —行腳九芎城(14—3)

 2020-06-10 11:40
鎮南宮圖/李界木提供
鎮南宮圖/李界木提供

鎮南宮

鎮南宮建在民權社區,與五穀廟同在神農路上,相隔在100公尺內,地名叫南門外帝君廟,宮內奉拜關聖帝君,該宮有百年歷史,當初建築是木造廟宇(聽說以前是用泥土雕塑神像),坐南向北,廟內建坪不到5坪,神尊只有三尊,廟前有小庭園,因早期神農路路寬及民權路寬只有6公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戰後在原地改建磚木造,建坪約8坪左右,廟邊建有乙座(燒金紙用)金亭,(廟前有乙處自來水供附近民眾使用),1969年神農路拓寬前,地方信徒耆老熱心募款,興建現有RC磚造,改建坐東向西,並且加漆眾神尊,雖然廟宇沒什麼古蹟特色,但鎮南宮歷史很久,10多年前成立管理委員會處理一切廟務,每年農曆6月24日是此宮關聖帝君聖誕,有多方信徒來參拜,香火鼎盛是民間重要信仰寺廟。


鎮南宮。圖/李界木提供

鎮安廟

1917年間,壯五地區一群孩童,以泥土雕塑三王公神像,奉祀祭拜,因神靈顯赫,求神問卜者,與日俱增。爾後就以竹子建造一間約三坪之小廟,同時添祀木雕神像。1920年將廟宇屋頂升高,隔年信徒陳憨鎚為感念王公之恩德,發起勸募籌建新廟,並取得宜蘭市「新源泰」商號林阿訓同意。捐獻土地六坪重建木造廟宇一座,據傳林阿訓捐獻廟地後,即生貴子,事業興隆。1931年該信徒再捐獻土地約0.08公頃,興建十二坪磚造廟宇一間,於1932年完工入廟。1964年,地方人士再度發起重建,以廿二坪磚造三門廟宇一座。陸陸續續幾十年的擴建,才有現今該廟之貌。


壯五鎮安廟:古公三王。圖/李界木提供

光緒二十八年間,村內兒童在田間玩泥為戲,塑造神像祭拜,後該田地主生病,一夜土塑神祇,托夢與地主:「林本源願治癒其病,但希望能捐贈土地建廟。」隔日地方即捐獻田地。圖/李界木提供

壯五古公三王廟(鎮安廟)。圖/李界木提供

宜蘭鎮興廟

本廟於清咸豐年間創立(據宜蘭縣政府68年10月宜蘭縣孝廟專輯載),距今約160多年,廟裡旰一匾額為光緒庚辰年(1880年)候選游擊府陳季忠贈,堪為佐證。 原廟址在四鬮一(現宜蘭運動公園內美福大排旁),當時旰一先賢在外地工作,得知當地三山國王顯靈,醫治很多病人,於是向該廟分靈在蝙蝠地,興建王公廟。日治時期,為闢建南機場,暫移楊士芳進士故居供奉,戰亂時曾移至大礁溪避難,民國初期在楊慶田醫師(楊士芳後代)等熱心人士,積極募集各方財力、人力,並請宜蘭監獄受刑人協助,應用原旰拆除,舊旰樑柱在現址重建。


宜蘭鎮興廟。圖/李界木提供

宗教是心靈的寄託,廟會是農村的文化。由鎮興廟管理委員會主導,社區善男信女組成的兩團誦經團,一團唸佛教經,一團誦道教經;每週定期聚會二次,由專人指導訓練。每逢農曆初一、十五,早晚各有一團主司誦經禮佛,虔誠膜拜感謝神恩,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圖/李界木提供

宜蘭市三清宮

三清宮位於宜蘭市負郭里,又稱崁仔腳王公廟。據蘭邑考古記載 崁仔腳位於大小礁溪沖入宜蘭河沖擊點,二次被大水衝毀,遂有"水崩崁仔腳,王公走代先"傳言。鄉里以被奉為當時陳正氏族,召集信眾興建祠廟,奉祀開漳聖王。 光緒年間,山洪爆發,祠廟被洪水沖毀,經發動崁仔腳庄內動員,由負郭里,另處的開漳聖王廟(靈鎮廟)割火,幾個月後小廟蓋成,訂名 「三清宮」,供族民參拜。 現宮宇係1951年,由陳本、張火德等多人,全力和地方人士共同勸募興建,並於1952年峻工落成,並經幾次增建,才有今日規模,已成地方信眾中心。本廟係混凝土鋼筋廟宇建築,古式廟建築型。


新建三清宮(崁仔腳)王公廟都有盛大典禮, 對唐代開邊封疆的大將陳元光, 獻上最崇敬的禮讚。圖/李界木提供

宜蘭市三清宮。圖/李界木提供

由五結城仔的靈鎮廟分火。圖/李界木提供

慈航宮

慈航宮位於津梅路上,斜對面為慈航一路,而在慈航宮廣場前的大水溝則是金同春圳。清嘉慶十三年間,一次蘭陽地區的洪水中,林南及林彩兩位村民,在以前的慈航宮前的河中,順水勢拾得一尊「天上聖母」木雕神像。而附近的居民聽到了這個消息,都一致地認為是聖母蒞境,要來庇佑我梅洲的村民。於是在溪崁這個地方,建立一座草庵來恭奉金身之後,村民們個個皆感受到了聖母的神威顯赫,自此附近居民生活過得十分平安,而使慈航宮香火旺盛。經過了數十年的歲月,神廟歷經數度的修葺,又在清咸豐年間,遷建土埆廟,於今天的慈航宮地址,日治大正時期才改成磚造,歷經幾次修建,始有今日規模。

內殿奉祀著天上聖母,是慈航宮的主神。慈航宮建築雕樑畫棟,宮外佈滿了許多龍形石雕,宮內不僅看得到木匠的精緻巧工,還有許多壁畫,描述著天上聖母的一生,和如何降服千里眼、順風耳,及為黎民蒼生服務的故事…,每張圖都自有它的傳說,其畫工栩栩如生,毋須再用文字說明,就可了解。


慈航宮(媽祖廟)。圖/李界木提供

慈航宮(媽祖廟)。圖/李界木提供

慈安寺

位於宜蘭河南岸,清朝時的噶瑪蘭城東北郊外,屬民壯圍堡五圍一結庄,日治初期五圍一結庄與五圍二結庄合併為壯一庄,至昭和15年(1940)日本人把壯一庄(範圍涵蓋現今的慈安、新興、和睦三個里)以及民權里,劃歸宜蘭市「旭町」。戰後,宜蘭市設48個里,慈安里因慈安寺得名。宜蘭河改道的轉折點「下渡頭」就在慈安寺附近,目前的行政區劃為慈安里第1鄰、第2鄰。


慈安寺及下渡頭大橋。圖/李界木提供

慈安寺內的黑面觀音:光緒廿一年日軍侵台,乃放火焚燒寺廟,當火勢蔓延至中樑時即告熄滅,佛像僅遭濃煙燻黑,並無受損,於是居民更加相信觀音佛祖靈感。供奉正殿被火勢濃煙燻黑的觀音佛祖聖像,其面部不易恢復本來膚色,於是「黑面觀音佛祖」聖像便成為慈安寺供奉神像的特色。圖/李界木提供

慈雲寺

位於宜蘭河北岸,清朝時為民壯圍堡七張庄,昭和15年與東村、延平、黎明等地區,同時劃歸宜蘭市「東町」範圍,戰後定名七張里。宜蘭河改道前,慈安與七張原本連在一起,共同祭祀一座「下渡頭沙埔仔佛祖廟」即目前七張里慈雲寺的前身。宜蘭河改道後,七張里與慈安里分踞河兩岸,反而和原本被改道前的舊河道所分隔的新生里(辛仔罕庄),同處宜蘭河左岸。

慈雲寺主祀觀世音菩薩佛祖,是上七張主要村廟,該廟原與對岸慈安里下渡頭的慈安寺合而為一,後來因請客事宜鬥氣,七張居民又於原地另建一廟,即慈雲寺,兩地分別奉祀。


七張慈雲寺。圖/李界木提供

慈雲寺的前身即是「下渡頭沙埔仔佛祖廟」。圖/李界木提供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