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311福島核災事故發生後,台灣全面禁止進口千葉縣、茨城縣、栃木縣、群馬縣、福島縣生産或加工的食品,7年來即使這些食品已在日本國內廣泛流通且輸出海外,但仍被台灣稱為「核食」。
日本台灣交流協會今(2)日於官網,公布了一份「日本食品與放射性物質(核食)的真相」資料,希望將帶有偏見的「核食」說法,經過客觀事實、數據以及科學依據的說明,能夠轉換為「合食」。
這份澄清「核食真相」的資料公布於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官方網站,分別有中日文兩種版本。
這份資料共有14頁,強調日本設定的食品中放射性銫含量標準值,一般食品為100Bq/kg,為全世界最嚴格,針對嬰幼兒食品、牛奶及飲用水的標準值設定分別為50Bq/kg與10Bq/kg。
並且說明了監控放射性物質與確保食品安全性的措施,透過在食品生産階段降低放射性銫、針對放射性銫的檢測、超過標準值時的出貨限制等措施,
目前仍針對包括福島縣在內全國17的都縣進行放射性銫的檢測,資料中也列表顯示,含有放射性物質的農畜產品已逐年減少,過去3年來,除了少數野生鳥獸肉(熊肉、鹿肉、山豬肉、野鳥)之外, 99.999%的日本食品沒有超過標準值。除了部分水果、菇類、山菜類及水產品偶爾出現超標案例之外,絕大多數品目的食品(包括蔬菜、豬肉、牛肉、雞肉、雞蛋、大麥、小麥、原乳等)過去四年來都沒有超標。
被台灣禁止進口的五縣食品,有茨城、栃木、群馬、千葉人工生産或飼養的蔬菜、米、水果、豬牛雞肉、雞蛋、豆類及生産的加工食品等,從2013年4月起迄今沒有任何放射性物質量「超標」的例子,99.9%檢測不到或僅檢測到極微量的放射性物質。
「五縣」居民在日常飲食生活中攝取的放射性物質/輻射劑量與日本其它地區一樣低。圖/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官網
至於野生動物、鳥類、淡水魚以及香菇、山菜類,由於其特殊性質,偶爾檢測到相對較高濃度的放射性銫。可是,一旦被檢測到「超標」,該地方的相關品目即會停止出貨,不讓它流入到市場上買賣,更不會出口到台灣。
資料中還指出,一些日本超商、零售業者也針對要上架的食品自主進行放射性物質檢測。並引用了AEON集團與COOP NET的公開資料,指出過去5年來,其超商與零售業者進貨的食品均未「超標」,並且99.999%是「零檢出」(未滿檢測下限值)。
日台交流協會的資料也強調,根據科學研究(購物籃分析與陰膳試料分析) 顯示,「五縣」居民在日常飲食生活中攝取的放射性物質/輻射劑量與日本其它地區一樣低。這個事實證明「五縣」當地食品是十分安全的。
「五縣」皆在日本全國農業生産總值(金額)排行榜均位於前20名內,其農產品在日本國內市場佔的比率高達18.6%。據日本消費廳的調查顯示,日本民衆對福島食品的安全性逐漸恢復信心,96%的日本民衆不認爲北關東地區(茨城、栃木、群馬)食品有輻射問題。
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發生後,立即實施管制措施的54個國家和地區中,已有27個全面解除管制,25個放寬管制。歐盟、美國等也按照科學根據陸陸續續放寬相關管制措施。 並表示,針對日本食品加強進口管制的國家/地區只有韓國與台灣。不參照日本國内出貨管制對象, 迄今仍對一部分縣採取全面禁止進口措施的只有台灣與中國。
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公布「日本食品與放射性物質(核食)的真相」資料,希望將帶有偏見的「核食」說法,經過客觀事實、數據以及科學依據的說明,能夠轉換為「合食」。圖/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