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世界海洋日庶民有感嗎?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世界海洋日庶民有感嗎?

 2019-06-08 11:26
「海洋保護」與「漁民生計」間如何求取平衡,而非對著幹,對執政者會是一大考驗。圖/民報資料照
「海洋保護」與「漁民生計」間如何求取平衡,而非對著幹,對執政者會是一大考驗。圖/民報資料照

今天(六月八日)是世界海洋日,政府依例又會舉辦各項慶祝活動如路跑、淨灘、研討會、展示暨參觀等活動,只是比起一天的重視,其餘364天,我們為海洋都做了甚麼?又回饋了甚麼?

海洋給人類帶來諸多好處包括:每年提供上億公噸的海產,至關重要的可再生能源,調節氣候、提供大量氧氣等等,但是人類給予的回饋卻是大量的各類汙染,棲地破壞、過度捕撈;特別是每年約有1300萬公噸塑料流入海洋,不僅造成每年10萬隻海洋生物死亡,也會破壞整個生態系統,海洋的健康岌岌可危,有些最終形成塑膠微粒,這些塑膠微粒被魚類和其他海洋野生生物吞食後,迅速進入全球食物鏈,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威脅,估計塑膠污染每年造成海洋生態系統經濟損失超過 130 億美元,以太平洋、孟加拉灣和地中海的微塑膠濃度最高。對此聯合國糧農組織建議,各國在應對漁產品微塑膠相關的潛在安全危害時,應運用風險分析方法,包括風險評估、管理和溝通,在預防措施尚可優先考慮透過循環經濟方法預防垃圾產生,逐步廢棄一次性塑膠,均值得台灣參採。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於2017年2月啟動「清潔海洋Clean Seas」運動,目前已有多國政府做出保護海洋,鼓勵回收和減少一次性塑料的具體承諾,透過CPR(Conserve維護Protect 保護Restore 恢復)希望重拾乾淨健康的海洋。

在漁業活動方面,由於人為濫捕及非法捕撈導致許多魚類資源枯竭外,每年至少有64萬公噸的漁具在海洋中被遺棄、遺失或丟棄,對海洋環境和海洋魚類資源也造成重大威脅,台灣黃金海岸更遭到養殖廢棄保麗龍浮具及蚵棚嚴重汙染,除了加強回收外,應該輔導也者改用硬式浮筒,或是其他環保浮具。目前國內在推動淨灘活動、減少一次性塑料使用、畫定海洋保護區方面有較積極的作為,但是在永續漁業推動則有待加強,且有關此類議題的科學研究進度緩慢,應積極尋求國際合作。

而今年海洋日主題為「性別與海洋」(Gender and Oceans),希望海洋相關事務都能在性別平等的基礎上來推動及參與。過去有關海洋治理和開發,多偏重在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如今已經轉向相關機構及就業人員的福祉和生計。在亞洲、非洲婦女參予海洋漁業相關活動(包括協助捕撈、網具整補、魚貨整理以及後續工作如加工、流通、銷售等)的數量正逐年增加(據研究指出估2016年,女性占漁業和水產養殖全部直接從業人口的近14%,如同時考慮水產養殖與捕撈漁業初級和次級部門, 則男性和女性勞動力各占一半),對漁業的貢獻也越來越大,卻未受到合理的對待(包括:薪資、工時、健康、福利、安全保護等等),故以此為主題希望能引發關注。

近年來台灣政府雖然致力於兩性平權推動,但是婦女在職場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仍時有所聞,政府應該全面的檢討修正,並鼓勵漁村婦女透過參加漁民組織來改進性別平等狀況,讓婦女在繁榮漁村經濟上也能產生重大貢獻。

年年都有海洋日,相關機關每年也花費不少經費來辦理慶祝活動,然而對於國人海洋意識能有多少提升?特別是在「海洋保護」與「漁民生計」間如何求取平衡,而非對著幹,對執政者會是一大考驗。今年世界海洋日受國內媒體關注程度降低,庶民也多無感,主管部門應該深入檢討改進,不能只是應付應付而已。台灣雖四面環海,但是國家領導人及民眾對海洋其實是生疏的,臨海卻不親海,如何悠游於藍天碧海之下。既然錄的發展有限且海洋是台灣唯一的出口,蔡總統理應率先親近海洋,擁抱海洋,帶起親海風氣。在海洋時代,面對世界海洋日,台灣該何去何從,要有總體的戰略思維,而不是只辦些應景的慶祝活動,尤其想要成為國家領導人更應該給出看法,別只顧選舉造勢!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