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清大食在讚!學生一手促成 把小農稻米送進餐廳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清大食在讚!學生一手促成 把小農稻米送進餐廳

「風雲在地健康米」社尋訪農友,把土地、食農教育在校園串起

 2017-03-20 17:48
清大學生團隊推動在地小農稻米直送學生餐廳計畫。圖/清大提供
清大學生團隊推動在地小農稻米直送學生餐廳計畫。圖/清大提供

清華大學學生首開全國大學校園之先,今起引進新竹在地小農生產稻米,把當期健康無毒的新米,直送校內學生餐廳,除以實際行動支持在地小農,也打造更優質的校園飲食環境。

「風雲在地健康米」學生團隊成員主要來自清華的厚德書院和載物書院學生,平日從自行煮食生活教育中,逐漸養成對食物文化的認識及對農業環境議題的關切。他們知道要有健康的食物,需要有健康的農業和土地,必須支持優質在地小農。

將這理念轉化實際行動的想法醞釀了3年,學生團隊從半年前開始籌備,尋訪可合作的在地農友,並獲得校園餐廳6間店家支持。校內與此主題相關的「綠色城鄉生活新體驗」科技部計畫,也提供實作經費支持學生團隊推動計畫。

食農文化被連鎖賣場阻斷

學生團隊認為,國內尚無令人信賴的機制可對校園餐廳內提供的食材把關,各式連鎖經營模式與超商賣場形式,也阻斷絕學生對食材來源認識與在地食農文化的連接。以清華校園為例,校內餐廳每天必須提供超過8千人以上的飲食,此次行動將是實踐食農教育的第一步。

總務長呂平江表示,清華校園餐廳風雲樓一年半前由總務處收回自營,以減低店家場地租金方式,讓業者將成本多用在食材改善。如今有學生團隊起而力行,學校理當支持。校方很高興藉此機會讓全校師生瞭解食材的產地來源,吃得更安心、美味。未來希望能號召更多餐廳櫃位及清華師生共襄盛舉,一起用行動支持新竹在地小農。

選用稻米的農藥都「 零檢出」

「綠色城鄉生活新體驗」計畫主持人史欽泰表示,清大人和園區、工研院等許多從外地來到新竹工作的人一樣,多工作在新竹、學習在新竹,卻沒有生活在新竹,不了解新竹的人文、歷史、鄉野和環境。此次學生團隊主動拜訪在地小農,是清大人走出舒適圈、與在地連結的重要行動,期待清華師生透過這項飲食改善計畫,更廣更深地與本地連結。

產地直送清華校園的食米來自新竹市香山劉世鑑農友生產的台南11號稻米,以及新竹縣新豐劉政育農友生產的桃園三號香米。這些直送稻米皆通過農藥檢驗「零檢出」認證。清華學生團隊也直接拜訪生產農田,了解農友的生產情況,透過親身參與,為清華校園師生的飲食環境把關。

在香山祖傳三代務農的劉世鑑農友,有5個兄弟,其中3位皆務農。他們從小就在田地上成長,對土地的情感以及務農生活的自由,使得他們選擇留在田裡,傳承祖輩照顧土地的心意。此次與清華合作直送稻米給校園師生,劉家兄弟抱持很大期待,希望得到消費者的直接肯定。劉世鑑農友對他生產的米品質深具信心,「你們吃吃看就知道了。」

為讓校內師生認識這些友善店家,清華大學「風雲在地健康米」學生團隊特別製作了烙印Locavore質樸木牌,為6間合作餐廳掛牌,包括風雲樓自助餐、益蘭素食、漢城、越好食堂、倆小食、也果蔬食,宣告活動起跑。另辦用餐集點活動,希望獲得更多響應。

Locavore小檔案
Locavore意為在地食物主義者,為 Local 及 Devour 組成的新詞,指的是只食用在地生產或製造的食物,因為這樣比較健康、新鮮,且能活絡當地經濟。所謂的在地食材指的是由家庭菜園或在地生產單位生產的食材,它強調地產地消,降低運輸對石油的消耗與空氣污染(減少碳足跡);也倡議串連在地的「生產-製造-消費」供應鏈合作,促使消費端及製造端將所投入的每一分錢留在當地,協助生產端改善生產技術、進而提升農產品品質,有利於當地經濟發展。倫敦新經濟基金會研究指出,每消費一元的在地食品,可為當地經濟創造數倍數於此的收入,在地食材的採購也可創造在地就業機會。在地食材概念提出後,在飲食界掀起風潮,2007年牛津字典即把locavore列為年度風雲字。


清大以實際行動呼應Locavore。圖/清大提供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