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美國FDA發布警訊:口服C肝新藥恐誘B肝復發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美國FDA發布警訊:口服C肝新藥恐誘B肝復發

台灣的B、C肝合併存在病人不少,B肝病人中有10%合併感染C肝

 2017-03-20 16:51
國內肝病權威、中研院士廖運範提醒口服C肝新藥的同時,切莫輕忽B肝復發風險。圖/楊惠君攝
國內肝病權威、中研院士廖運範提醒口服C肝新藥的同時,切莫輕忽B肝復發風險。圖/楊惠君攝

健保署於今年1月24日起有條件給付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日前才驚傳首例疑引發死亡個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其實也曾發布藥品安全性警訊提醒,接受C肝口服新藥治療的患者,若同時感染B肝,還可能引起B肝復發的風險。

直接作用抗病毒的C肝口服藥品 (DAA),治療C肝的成功率雖高達8、9成,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2016年10月發布藥品安全性警訊 (Drug Safety Communication)指出,收到24名同時感染B型與C型肝炎病人,接受DAA治療後,B型肝炎再發的病例。所謂的B型肝炎再發,指的是過去B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陰性、B型肝炎核心抗體 (Anti-HBc) 陽性病人,B型肝炎病毒DNA快速增加或可偵測到HBsAg。

廖運範:C肝後感染會「竄位」

FDA給醫療人員的建議是,開始使用DAA前,先篩檢病人是否感染B肝,並在治療過程與結束後,檢驗追蹤B肝再發。

國內肝病權威、中研院士廖運範表示,根據過去做過很多研究,的確是有這種情況,提醒接受DAA治療的C肝病人,若也是B肝帶原,要小心監測B肝是否復發。

廖運範表示,台灣的B、C肝合併存在病人不少,B肝病人中有10%合併感染C肝,他早在20多年前就研究發現,B、C肝病毒的「消長」相當有趣,由於國內的感染者多半是先感染B肝,再染C肝,「後來者」的C肝病毒,通常會形成「竄位」局面,病毒量衝高壓制B肝病毒。

若是壓制時間夠久,甚至有相當多的B肝患者表面抗原完全消失,變成非B肝帶原者。這類病人測得的肝功能指數GOT、GPT仍高,原來是「勝利組」C肝作怪,患者從原本慢性B肝,變成慢性C肝。

廖運範指出,平均來說,B肝病人1年之中大約有1%表面抗原消失;若是合併B肝+C肝,則B肝表面抗原消失比例高達3%。

衛福部:用藥期間加強監測

為何C肝病毒會壓制B肝病毒?廖運範表示,臨床上分析,似與「感染先後順序」有關,這種情況通常在先染B肝、再患C肝的患者身上較明顯。若論病毒的特性,C肝病毒也確實是比較強勢,可以說C肝病毒比B肝病毒強大,兩個打架C肝病毒多半會贏。當然,也有B、C肝同時發作的患者,測得的兩種病毒量都高,但這種病人只占極少數。

廖運範指出,現在以全口服藥物治療C肝,只對C肝病毒有效,壓制B肝的力量不見了,B肝容易復發,要特別小心,多加監測追蹤,不要忽略B肝復發的風險。這與傳統的干擾素(interferon) 及ribavirin治療不同,因為干擾素是對兩種病毒都有壓制作用,因此這種情況很少。

廖運範記得當年第一次在日本發表這個研究發現時,有大老級的學者詢問他:「如果以毒攻毒,拿C肝去治療B肝,這樣可行嗎?」他認為「風險太高、太危險」,因為變慢性C肝更棘手,即便現在有口服藥可對抗C肝病毒仍然一樣,因為不能確定B肝病毒是否會完全消失,不值得用這種方法去嘗試。

C肝新藥的療效固然讓人眼睛一亮,不過除上述情況要注意之外,根據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資料,自今年1月24日健保給付C肝新藥至今,接獲1件死亡通報案例。衛福部食藥署表示,該個案已知具有肝臟損傷等相關疾病,且併用其他可能導致肝損傷的藥品,無法認定其死亡原因與所使用新型C肝藥品的關聯性。

食藥署提醒醫療人員及民眾,該類藥品可能具有潛在發生肝傷害風險,用藥前應評估病人肝功能情形,並於用藥期間應監測相關不良反應發生,及早停藥。


C肝口服新藥。圖/《中央社》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