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台灣看天下】香港對中國輸出自由革命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台灣看天下】香港對中國輸出自由革命

 2019-07-09 10:48
7月7日,30萬香港民眾上街,在街上對抵港的中國旅客,宣講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運動,讓中國旅客把訊息傳進中國,打破老共的新聞網路封鎖。圖/截圖自「Stand News 立場新聞」臉書直播影片
7月7日,30萬香港民眾上街,在街上對抵港的中國旅客,宣講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運動,讓中國旅客把訊息傳進中國,打破老共的新聞網路封鎖。圖/截圖自「Stand News 立場新聞」臉書直播影片

我這輩子只相信一句話:「世事難料」,如同聖經中的箴言,「我不知道誰可以掌管明天」,所以,香港的「反送中運動」很可能是推翻中共紅色暴政的第一根稻草,因為香港正在「以其人之道還諸其人」。過去,老共對全球輸出紅色共產革命,現在,香港則對中國輸出自由革命。

從六月初就開始的香港「反送中運動」,歷經一個月動盪,港府堅持不撤案,以至於上街沒完沒了,7月7日,30萬九龍民眾上街,接下來是新界民眾上街,週週有人民上街運動,創下世界紀錄,似乎沒人可以預測,香港何時可以恢復寧靜。

香港「一國兩制」問題也因此被推上國際檯面,7日這一天,香港歌手何韻詩受邀,到連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發表演說,談香港人權問題,雖然數度被老共代表打斷,但是也創下紀錄,讓中國黑暗的人權問題浮上檯面。

九龍民陣向中國旅客宣講

九龍反送中運動增加了一個節目,運動的參加者,在街上對抵港的中國旅客,宣講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運動,讓中國旅客把訊息傳進中國,打破老共的新聞網路封鎖。香港民陣發起人說,這是對中國輸出自由革命,如果中國人也學習香港,善用和平示威的武器,將是終結紅色暴政的開始。

共產革命輸出,始於蘇聯國際共產組織,以莫斯科為據點向全世界放送,很不幸,孫文為了打垮北洋政府,以武力統一中國,吃下第一顆毒藥,國民黨接納共產黨為最大附隨組織,下場是共產黨在蘇聯協助下,幹掉國民黨。(詳見,蔣介石所寫蘇《俄在中國》)。

1949年,毛澤東建立中共紅色政權,周恩來對著共產國家代表說,「中國的華人遍布全世界,只有中國有這份能耐,可以在很短時間,透過華人傳播共產思想,讓亞洲所有國家染成紅色」,周恩來當然不只是講空話。1950年到1960年10年時間,老共透過幫助印尼經濟,在印尼建立擁有200萬黨員的共黨組織,當時的蘇卡諾總統為了綁架華人共產黨,以對抗軍方勢力和穆斯林,所以放任共產黨拓展組織。

1965年,史上最厲害的排華運動在印尼掀起,史稱930事件,這場由穆斯林發動的排斥華人運動,真實目標是消滅共產黨,造成50萬華人死亡,因為穆斯林認為華人就是共產黨。2014年美國導演歐本海莫把這段歷史拍成電影「我是殺人魔王」,這部電影曾經入圍86屆奧斯卡電影獎,電影中的印尼殺人魔描述如何屠殺華人的故事。

1967年,排華運動後兩年,美國扶持的軍方領袖蘇哈托以軍事鎮壓手段,讓印尼恢復平靜,蘇卡諾被趕下台,印尼進入軍事獨裁統治。

1998年,第二次排華運動再次發生,因為印尼華人2000萬人,掌握印尼社會經濟大權,的確造成印尼穆斯林民族的恐慌,這才是排華的真正因素。

除了印尼以外,馬來西亞,中南半島等國家,在戰後紅色共產擴張時期,幾乎無法逃過因為族群衝突的社會動盪,尤其馬來西亞,馬共的武裝鬥爭在60年代平息後,轉而進入選舉的文鬥,1969年發生的馬來原住民「巫統」和華人社團的族群衝突,又稱為513排華事件,衝突的原因是第三屆全國大選中,華人社團以50.9%票數險勝,華人在吉隆坡慶祝執政,當場和巫統的原住民衝突所導致,全國進入兩年緊急戒嚴。

鄧小平停止對世界輸出共產革命

戰後的馬華衝突相當激烈,主要因素還是老共的居中挑動,族群衝突日漸激烈,也是造成新加坡華人出走,獨立建國的另一個原因。

至於中南半島國家,戰後更是飽受紅色擴張之苦,越南共產黨和法國美國長達30年戰爭,死傷數百萬,紅色高棉屠殺200萬人,這些歷史都距離現在不遠,當然,受到共產擴張危害的國家,還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因為貧窮就是共產黨發展的沃土。

1978年,中美建交前一年,鄧小平專程飛到新加坡,向李光耀請益經濟發展之道,李光耀第一句話就說,「先把設在南方的紅色電台撤掉吧」,這些電台就是滲透東南亞國家,紅色思想戰的前哨。很顯然,鄧小平聽進去了,1980年,鄧小平向世界宣布,停止對世界輸出共產革命。

鄧小平時代進入改革開放,中國進入韜光養晦很長時間,但是為了爭奪世界霸權,中國的紅色擴張,也隨著經濟力量變大,更加厲害,老共政權奴役14億人還不夠,恨不得全球都學習老共的專制獨裁政權,這才是今天美國抗擊中國的主要因素。

有一句話說,「沒有台灣問題,中國才是最大問題」,香港的反送中運動,短時間無法落幕,提供中國人思考民主自由的重要,這是香港人向中國輸出自由革命的開始。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