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當局的支持下,中資企業在世界各地展開全球併購,包括美國在內的德國、澳洲政府開始察覺不對勁,在看似單純的商業併購,隱藏著國家安全風險。統計顯示,中企以一周買一家速度,以致今年以來爆買德企金額超過110億美元(約新台幣3500億元),改寫新紀錄,德國政府驚覺異狀,目前已撤回了福建宏芯投資基金收購愛思強的案子。同時,德國監管機構還對中國三安光電收購全球第二大照明設備生產商歐司朗的燈泡和LED業務的交易進行審查。顯示德國對中國投資的開放程度正迅速下降,或將造成德中經貿外交雙降溫。
前不久,美國重審了中國復星去年購買了美國財產和人身保險公司Ironshore 80%的股權案,原因是Ironshore旗下的Wright & Co為美國的CIA人員提供職業責任險,顯見美國已有危機意識,才會對中國在美併購案進行擴大審查。
澳洲也有同樣的危機感,原本中國企業擬參與收購澳洲1家大型畜牧公司的消息傳出之後,澳洲四大本土畜牧業者聯手組成「全澳洲團隊」(all-Australian),宣佈出資近3億美元競購基德曼(S Kidman & Co),力抗中資。
至於德企也是中資眼中的肥肉,《華爾街日報》援引數據提供商Dealogic的統計﹐今年一年中國幾乎一週收購一家德國公司﹐創下中國收購德企的紀錄。自1月份以來﹐中國公司已花費超過110億美元收購德國公司﹐打破了2014年創下的26億美元前年度收購額紀錄,同時也使德國成為今年中國在歐洲進行收購的第一大目標。
中企爆買德企引發德國內部反對聲浪,德國政府近期撤銷了對福建宏芯投資基金收購愛思強交易的批準。除愛思強交易外﹐德國監管機構還在對中國三安光電 (Sanan Optoelectronics Co)收購全球第二大照明設備生產商歐司朗(Osram Licht Ag)的燈泡和LED業務的交易進行審查。
在此之前,德國政府在6月份也曾試圖通過組織歐洲公司發起競購﹐阻止中國美的集團(Midea Group Co)收購德國機器人公司庫卡集團(Kuka AG)。雖然德國總理默克爾大力游說﹐但沒有歐洲公司提出競購﹐美的集團於8月份還是買走了庫卡。
由於中國投資者希望獲得德國工程和製造方面的專業技能,部分德國、歐洲以及美國人士則擔憂中國可能將這些技術用於軍事目的,或者成為更強大的製造業競爭對手。而德企愛思強生產一系列高科技產品,其在半導體領域的研究實力是中國真正想要的。技術可以用於商業和軍事用途,德國政府否決這項併購案恐怕不僅擔心技術外流,還有國家安全風險的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