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0年日本人拿了14個諾貝爾獎,遠超過千禧年時日本人對自己的期望。
日本學者分別在2002、2008、2014和201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分別在2000、2001、2002、2008、2010和2019纖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分別在2012、2015、2016和2018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在世界上可能僅次於美國和英國,日本的科學研究能量和表現可能已經超越德國和法國。
今年日本的科學家吉野彰先生和其他兩位美國和英國的學者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們研究的鋰電池,大幅改變了今天我們的生活;手機、筆記型雷腦和汽車等日常生活用品都需要用到鋰電池;算是實至名歸。
連年得奬,表示日本國內的科學研究已經是世界一流水準,才能遍地開花;許多得獎人自己也沒有想到會得獎,表示在日本國內視為平常的硏究,已經達到世界級的水準,受到諾貝爾委員會的肯定。
相較於歐美先進國家,台灣和日本同樣是東方人和亞洲文化,台灣的文化和教育制度和日本比較接近,日本的教育制度也是升學主義掛帥;台灣的教育比較像日本,和歐美的教育差距較大,日本能表示台灣也可以,我們可以借鏡日本,只要調整一下教育和研究體系就好,不需要整組換掉。
如果美國和歐洲做得到,我們做不到,可能是因為文化思想和教育體制等根本上就相差太多;西方鼓勵自由思考、獨立思考、個人主義、批判性思考等等;和華人的科舉制度、士大夫觀念、文人相輕、分數主義等等,可能是背道而馳的,許多根深柢固的觀念並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但是日本能,台灣就應該對自己有信心,可以虛心向日本學習。
就好像奧運比賽,中國選手可以拿牌,那台灣好像應該也可以!日本學者在日本國內所做的研究,可以獲得諾貝爾獎的肯定,那麼台灣好像應該也可以!台灣和日本不是差那麼遠,沒有差那麼多,要對自己有信心。
每一位諾貝爾獎受奬者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故事,即使在日本,他們好像往往並非聯考制度下的勝利者。
多年前曾經在東京參加醫學學術會議,擔任大會主席的日本老教授在日本德高望重,大會中還舉杯推崇該領域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英國醫師;在講究排資論輩的日本社會裏,他大概沒想到幾年後就在2012年,日本的年輕教授就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日本的硏究經費和研究環境其實不像美國那麼充裕;最主要還是靠日本人非常嚴謹、確確實實的做事態度;不投機取得巧,不偷工減料;各行各業都看重自己的工作,用心把每一件事做好;台灣人如果掃廁所都像日本人那麼用心和認真的話,離諾貝爾獎也不遠了!
在天災地震那麼多的日本,有那麼多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日本的職人精神、沈穩、內斂,真的不簡單。我們不一定要全部跟日本學,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做事實實在在、勤奮、各行各業重視自己的工作,不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才能全面品質提升。
日本不是一個用法律治理的國家,而是人民自己知恥的國家,自我要求,嚴以律己;日前颱風重創日本,沒有看到日本民眾群情激憤或怨天尤人,也沒有聽到日本人幹天,幹地、幹政府,這就是日本!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