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即將於12月9日世界人權日前夕,與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將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舉辦「平復司法不法之第二波刑事有罪判決撤銷公告儀式暨2018年世界人權日紀念活動」,此次公告的受難者共計1,505名,王白淵、吳坤煌、劉明等人皆名列其中。
2017年底,立法院三讀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其中第6條第3項規定,已經獲得賠償、補償或回復受損權利的受難者們;或是經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調查後,認定應予平復者,其有罪判決暨其刑、保安處分及沒收之宣告,均自該條例施行之日起,視為撤銷。
詩人王白淵三進牢籠練就高敏感度 一眼看穿情治人員
王白淵為詩人,戰後三度進出黑牢,因而養成了高度警覺性,其好友作家王昶雄曾說「他常能在街頭雜沓的群眾中,一眼就看出那些人是情治人員,那些人是有關單位佈建的線民」。王白淵原在彰化縣二水公學校任教,看過工藤直太郎《人間文化的出發》之後感到驚為天人,立志要成為「台灣的米勒」,遂赴日就讀東京美術學校師範科。
王白淵起先只專注在美術,受到東京學術風氣與世界局勢的影響,再加上來自殖民地的主體意識,使他特別關心「中國革命與印度的獨立運動」,藝術逐漸不能滿足他,於是開始涉獵文學、政治與社會科學。王白淵1931年在日本自費出版詩集《荊棘之道》,這是台灣文學史上第二本日文新詩集,書中暗喻殖民地社會即使籠罩黑暗、遍滿荊棘,仍要勇於追求光明的未來。
其中〈打破沉默〉最為鮮明:
蝴蝶飛回/淋溼五月雨/摺疊羽翼休憩/於黑暗的樹蔭/打破沉默/鐘聲響起/我的靈魂甦醒/──從象牙之塔
回歸現實之際/我心熱鬧無比/再度回首/──永無盡頭的彼方
1930年代,王白淵與文藝青年張文環、巫永福、吳坤煌等人組織「台灣藝術研究會」,創辦《福爾摩沙》;1937年,由於日本侵略上海,旅居上海的王白淵被捕,以「抗日份子」罪名被判八年懲役,移送台北監獄服刑6年。
戰後初期,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回歸祖國」的台灣人民,王白淵歡欣地認為終於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積極參與文化事務,一度活躍於台灣文化界。曾擔任《台灣新生報》編輯主任、創立「台灣文化協進會」、《台灣文化》編輯。
因政治罪名承受高度精神壓力逝世
二二八事件發生時,民辦報社皆遭關閉,且開始逮捕報界人士,王白淵也被當局列為緝拿對象,逮捕後被羅織「叛亂」罪名,入獄百日。出獄後避談獄中情形,一度近乎染上自閉症,家中常有情治人員監視。二二八事件後,大量菁英遭到死刑、坐牢、逃亡等命運,倖存知識份子或是噤聲,或是轉向地下組織。
1950年王白淵受吳坤煌等案牽連,被控「知匪不報」判刑二年。王白淵出獄後,對改革失望,戮力於整理文獻,1954年發表〈台灣美術運動史〉,後續發表幾篇關於省展、台陽美展等觀後感,不再積極參與文化活動。然而,已經埋首文獻的王白淵,1962年仍然再度受到牽連,此次以「叛亂嫌疑」為由拘留。
歷經三度進出黑獄,言論常有特務人員監視,徹底地消磨了這位詩人的銳氣與熱情。王白淵在生命的最終說出「精神快要崩潰了」,更可知在肅殺、高壓的政治環境之下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出獄後,本該在有生之年享天倫之樂的王白淵,卻在1965年10月3日因尿毒症逝世,終於走完了人生的荊棘之路,但罪名卻仍留在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