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影音】陳順勝/順益台灣典藏繪畫展「風格與美感的對話神經醫學觀」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影音】陳順勝/順益台灣典藏繪畫展「風格與美感的對話神經醫學觀」

時間:7/6(六)下午14:00~16:00「藝術風格與生命特質的對話」與談人:策展人蘇振明教授VS. 腦神經權威陳順勝

 2019-07-05 18:23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25週年,以「風格與美感的探索」為主題舉辦「2019順益台灣典藏繪畫系列展」,專案策展人蘇振明教授本週末(7/6)下午14:00~16:00將舉辦講座,題目為「藝術風格與生命特質的對話」,邀高雄長庚醫院名譽副院長、台灣醫學史學會前理事長陳順勝參與對話,針對圖象風格與神經醫學的關聯性、從神經醫學看石川和鹽月的作品,以及他對國內外畫家案例分享。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25週年,以「風格與美感的探索」為主題舉辦「2019順益台灣典藏繪畫系列展」,專案策展人蘇振明教授本週末(7/6)下午14:00~16:00將舉辦講座,題目為「藝術風格與生命特質的對話」,邀高雄長庚醫院名譽副院長、台灣醫學史學會前理事長陳順勝參與對話,針對圖象風格與神經醫學的關聯性、從神經醫學看石川和鹽月的作品,以及他對國內外畫家案例分享。

今年適逢「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正式成館25週年,以「風格與美感的探索」為主題舉辦「2019順益台灣典藏繪畫系列展」,專案策展人蘇振明教授本週末(7/6)下午14:00~16:00將舉辦講座,題目為「藝術風格與生命特質的對話」,邀高雄長庚醫院名譽副院長、台灣醫學史學會前理事長陳順勝參與對話,針對圖象風格與神經醫學的關聯性、從神經醫學看石川和鹽月的作品,以及他對國內外畫家案例分享。國家藝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林曼麗也將與會。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位於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82號,以台灣原住民文物及歷史為主題的博物館。1994年6月在林迺翁文教基金會主持、順益汽車捐助下開幕,占地約300坪。基於人類學的學理規劃館內收藏和展覽活動。館內規劃有四大區,分別是台灣原住民人文與自然環境、生活與器具、衣飾與文化、信仰與祭儀。

陳順勝指出,為方便來賓預先知道的「神經學觀點」,所以他在臉書先PO出本次「藝術風格與生命特質的對話」綱要,做為參考。 

陳順勝表示,首先他會講影響藝術風格的因素,包括腦神經科學基礎:圖象風格與神經醫學的關聯性、腦的成像過程、成長與成熟的影響、成像風格的記憶、統覺與認知功能、美感等情緒情結的行程與組合或整合、年齡與老化的因素、學習的效果、文化與習俗、風俗、宗教、及畫家身處藝術與文明的演化變遷藝術與文明的演化變遷影響。

其次,他會談到石川與鹽月作品風格賞析 - 從神經醫學看石川和鹽月。分別談論:石川欽一郎 (1871~1945年)、與鹽月桃甫(1886~1954年),以及他們對台灣的貢獻,特別是視覺型與非視覺型畫風引介 進台灣,養成台灣的畫家,也接觸世界藝術發展的流派及趨勢。

陳順勝指出,在他的國內外畫家案例分享,我會先以截斷面看美術作品,包括國內外畫家埃貢·席勒Egon Schiele、洪通、李石樵的切膚之愛、鄉土畫家林智信、神經內科醫師阮佳慶中年神內醫師畫家的畫作。

在他結論之前,會以「終其一生看畫作」談到國內外兩位畫家:梵谷與劉啟祥。當然不能免俗的我會以神經醫學觀點談到視覺型開山大師達文西與米開蘭基羅。

曾如蘇振明教授說的以藝術教育家羅恩‧菲爾(Victor Lowenfeld 1880~1960)跳開美術史與流派的研究框架,依創作者心智特質將繪畫發展風格類分為視覺型(約50%)、觸覺型(約25%)、綜合型(約25%)三種不同的表現形式。藝術愛好者若能將每幅畫視為創作者的心智符號,並參考羅恩·菲爾學者的觀點進行賞畫。

(影音※圖檔資料:陳順勝教授/配樂(30秒後開始):海上的樂園(薛博遠詞/王明哲曲/黃俞憲編曲)- 高醫聲樂社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Singers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典藏台灣畫歷時40餘年,至今典藏畫作近400件。蘇振明教授受聘規劃「見圖思情—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典藏繪畫之美」五年系列特展。「揭開台灣美術史櫥窗」為2018年首展名稱,2019年的特展主題定名為「風格與美感的探索」。

探索台灣近代美術史發展的脈絡,是建構今年特展展場設計的基本思維。隨著入口變色葉燈光的指引,觀者將可以邁入順益台灣繪畫典藏品中風格與美感的對話平台。

展場的第一道平行線入口以石川欽一郎的畫作為首,引領出倪蔣懷、李梅樹、施翠峰、張秋台等老中青畫家14幅視覺型寫實傾向的畫作。

平行線的相對面入口,起點則是由鹽月桃甫的畫作帶頭,接著是陳澄波、楊三郎、張萬傳、洪瑞麟、詹浮雲、李娟娟等老中青畫家18幅非視覺型(含觸覺型與綜合型)具主觀表現性的畫作。今年參展有28位畫家計32幅作品

石川欽一郎(1871~1945),日本靜岡縣人,在學時學習南畫與日本畫。28歲赴英學習印象派式的英國水彩畫。1907年受聘來臺擔任總督府陸軍通譯官,兼任臺北師範圖畫老師。1924年二度來台,任教於台北一師(現今愛國西路台北市立大學)與二師(現今和平東路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將歐洲印象派觀察寫生的美術理念引進全台學校課程,並於課外組織畫會推動社會美育,培養出陳澄波、李梅樹、藍蔭鼎、陳植棋等臺灣前輩畫家。他作畫偏向視覺型繪畫表現。

接著介紹非視覺型繪畫風格的導師 鹽月桃甫 (1886~1953),日本宮崎人,自幼生活在貧困的農家中,1912年東京美術學校畢業。1921年抵達臺灣從事美術教育工作,擔任臺北高校以及臺北第一中學美術教師。1927年他和石川欽一郎、鄉原古統,以及木下靜涯等人聯手創辦了臺灣美術展覽會,對於臺灣後來的美術發展影響深遠。在風格與美感特質上,鹽月偏向觸覺型繪畫表現,強調自我個性與意念表露。

蘇振明教授籌劃本展除以畫作風格型態規劃展場,並在暑假特別規劃專家講座與創意導賞活動各三場,其中包含:「精神醫學與藝術家美學風格的對話」、「從台灣近代美術史觀點探索石川欽一郎」與「鹽月桃甫的繪畫風格及系流的專家講座」。他期待「風格與美感的探索—2019順益台灣典藏繪畫系列展」的展出和系列講座,將是台灣美術館及學校美育的新視窗。邀請有興趣者報名參與。來賓觀展後也可以完成小畫,展示於「觀眾畫作牆」,參與定期的專家對話,完成「賞名畫與自我性格對話」的美感之旅。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