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這是一個故事,告訴你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麥迪遜校區(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以下簡稱UW-M)的一群台灣留學生,如何透過成立台灣布袋戲團宣傳台灣。筆者當年在該校留學時,有幸參與其中,並且在布袋戲團成立十周年時(2007年)撰文留念,但後來因故未能付梓。離開麥城多年,因緣際會下,與布袋戲團的創團元老鄭麗伶取得聯繫,得知UW-M的台灣布袋戲團仍然屹立不搖,並且打算進軍全美台美人社群,並介紹給台灣社會。麗伶捎來的訊息讓人驚喜,因為這麼多年來她依舊保存我的這篇舊文,於是我欣然答應將這篇舊文做一些必要的修改和潤飾,向大家介紹這個台灣海外留學生社團的動人故事,並且準備和UW-M台灣布袋戲團一起迎接20週年紀念的到來。
愛台灣的方式有很多,您恐怕不曾想過,可以透過掌中戲偶來傳達心中對台灣的愛。
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麥迪遜校區(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簡稱UW-M)的一群台灣留學生,就選擇成立「UW-M台灣布袋戲團」,藉由布袋戲的展演向美國友人介紹摯愛的台灣,歷經20年而不懈。對於一個由留學生所組成的業餘戲團而言,因為留學生來來去去、不會久留, 實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到底是什麼樣的機緣,促成這個戲團的成立?又是什麼樣的信願,支持著這個戲團可以在不斷更換的留學生中傳承下去?請耐心讀下去。
這個戲團的誕生,要追溯到1997年,當時UW-M台灣同學會成立才一年。台灣同學會是為了宣揚台灣意識而成立,這樣的宗旨與一位現在已不在人世的陳清風教授的理念契合,陳教授主動與首任會長謝良瑜聯繫,提出透過布袋戲演出以宣揚台灣文化的構想;由於陳教授早已備妥劇本和戲偶,只差具有熱忱的演出人員而已,於是很快就敲定雙方的合作。隨即在當年威州密爾瓦基市的中秋節慶典(Moon Festival)中,由陳教授編導、同學會成員所演出的台灣布袋戲「虎姑婆」首度隆重登場。
那場處女秀的演出其實相當克難:首先,由陳教授教導大家一些簡單的戲偶操作方法,不過由於大家以往都不曾受過訓練,如果要一邊操偶,一邊講台詞,恐怕會手忙嘴亂。於是陳教授想出以事先台詞錄音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被團員稱為「卡拉OK布袋戲」的演出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解決了演出的軟體問題,還需要面對硬體舞台搭建的問題。在有限的經費下,同學會裡精於木工的蔡宗希同學便決定自行組搭舞台。為了省錢,又要方便搬運及拆搭,所以選用的質材相當輕巧,只是所搭出的舞台也出現了不穩固的缺點,所以在演出時,就會出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畫面,就是有一組人馬要在舞台四週幫忙「固樁」。
UW-M台灣同學會就以這種陽春克難的方式,連續兩年在一年一度的中秋節慶典中演出布袋戲。到了1999年,該校國際學生中心的蘇秀瑞巴(MARILEE SUSHOREBA)女士和同學會接洽,邀請加入一項國際文化推廣活動計畫,做法是正式成立布袋戲團,不定期到當地各個中小學演出,以宣傳台灣文化。
我們的「台灣布袋戲團」就此正式成立,正式成立戲團意味著必須要有固定的班底,必須定期排練,而且必須時常接受邀演,不能再像前兩年那樣,平常沒有任何操兵演練的活動,只有在年節時才需要應景演出。
圖/UW-M台灣布袋戲團臉書專頁
當時台灣同學會裡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人數並不多,因此戲團一旦成立,會員們人人都成了當然團員。其實大家的課業都很繁重,要找出有交集的空檔來進行日常排練以及演出,十分重要。戲團的第一任團長鄭麗伶回想,為了執行這項任務,開學的第一件事,就是叫大家把課表交出來,由她根據大家的課表,分成幾組來練習。解決了演出人員的問題之後,接下來必須修改原有的「虎姑婆」劇本,並且重新錄音。這是因為當時陳清風教授所提供的錄音是台語發音,再搭配英文旁白,不過既然這個戲團設立的目的在向美國友人宣揚台灣文化,以台語發音勢必會阻隔觀眾能接收到的訊息,尤其當觀眾多半是當地美國學童和他們的家長或老師時,我們更需要讓他們即席聽得懂,才能引發他們看戲的興趣。因此,戲團決定將旁白改為英語發音,在資源欠缺的情況下,只能在自家以非專業的錄音設備進行錄音。
再來又要解決戲偶以及舞台的問題。由於陳清風教授的布袋戲偶無法長期出借,因此當時的團員張嘉文的父親向台灣廠商訂製了一組精緻的戲偶送給我們。這組戲偶總共有五尊,專門用來演出「虎姑婆」。至於舞台,由於之前那組弱不禁風的輕巧舞台,勢必無法應付密集的演出所需,因此第二代的舞台是選擇以實木以及其他材質搭建而成。新舞台固然堅固耐用,但缺點是材質笨重不利搬運,而且組裝耗時。於是鄭麗伶和她學建築的台日混血夫婿小林博仁在苦思之餘,買來了一截一截的鐵製水管,按照小林博仁所畫的舞台設計圖組裝起來,又買來布匹縫製出舞台的布幔。這個舞台很堅固,而且相對容易組裝,運送時所佔的空間也比第二代木質舞台小一些,但是依然嫌笨重。最後,又改採PVC水管取代鐵製水管,再加上連接器以及塑膠繩,組成第四代及第五代的舞台。至此,新舞臺不但堅固耐用,最重要的是材質輕巧,利於運送,並且組裝容易,因此一直沿用至今。
經過幾個月的籌備和集訓之後,UW-M台灣布袋戲團於2000年正式出團到麥城的中小學演出。剛開始的戲碼只有「虎姑婆」,在布袋戲演出之前,團員會先藉著投影片的播放進行有關台灣的介紹,讓觀眾了解台灣的地理位置、歷史背景、風土民情、以及自然環境之美,特別會介紹布袋戲這個歷久不衰的台灣傳統藝術。演出之後還會進行一些和小朋友互動的遊戲,以加深小朋友對台灣的印象。
由於「虎姑婆」這齣戲的故事情節很吸引小朋友,加上所使用的布袋戲偶造型討喜,而且團員和小朋友的互動活潑,因此很受當地中小學的歡迎,戲團很快地便在當地基層教育網中建立了口碑,平均一個月會有一場演出,有時候甚至一個月兩場。後來也常受到中學和高中的邀請,而一些福利或醫療機構像是老人安養中心、女童軍團或是醫院健康中心等,更是歡迎我們的到訪。受到觀眾反應熱烈的鼓舞,戲團開始構思新的戲碼,期望將更多台灣故事帶給他們。
圖/截自UW-M台灣布袋戲團
2002年推出了新戲「周百萬」。這齣根據台灣民間故事所改編的新戲,先是由團員顧家華完成中文劇本,然後再改寫成英文劇本。值得一提的是,這時的布袋戲團除了吸引來自台灣的留學生之外,也開始吸引一些在美國長大的台美人第二代,像是Amy與Susan Lin兩姊妹,甚至也有美國人加入布袋戲團;幾年之後,也曾經有印度、馬來西亞、甚至來自中國上海的學生加入劇團。由於台美人第二代的加入,使得布袋戲的配音能有更標準的美式英語發音,而布袋戲團則成為他們增強中文能力,認識父母祖國的最佳幫手。後來,Amy Lin更成為台灣布袋戲團的團長,在她兩年的任期中,引介了更多的美國友人參與戲團的運作,最顯著的績效就是讓戲團的配音更加專業。在布袋戲團正式運作了幾年之後,團員的年齡結構也出現了明顯的變化:一開始只有唸研究所的學生參加,後來漸漸有大學部學生加入,再後來大學部的學生甚至成為戲團的主力。創團元老同時也是戲團的終身志工鄭麗伶認為,大學部學生的加入替布袋戲團注入新血,因為他們年輕有活力,代表的是新世代的觀點,能夠提出許多大膽有創意的構想。但美中不足的是,當年的新生代學生的台灣意識較為薄弱,如何讓他們的活動設計顧及戲團的創團宗旨──宣揚台灣文化,是她作為戲團守護者的重大挑戰。讓人欣尉的是,在耳濡目染之下,這些新生代的台灣意識也漸漸被啟發了,2002年的團長李孟澤便是代表。
剛開始,李孟澤在言談中常常自稱為中國人,而和美國友人提到文化議題時則會說「我們中國文化」云云。李孟澤從來沒有意識到這樣說有什麼不妥,因為從小就這樣被教導:中國的文化就是我們的文化。教科書不都說我們是炎黃子孫,是中國人嗎?連作業簿的封底都印有「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的標語。然而一旦台灣意識被喚醒,體內愛台灣的熱血開始翻騰之後,如何透過布袋戲團宣傳台灣,李孟澤比誰都還要認真。
就是在李孟澤的帶領下,UW-M台灣布袋戲團於2002年首度踏出威斯康辛州,到密西根州進行演出。接著,李孟澤受台北駐芝加哥「經濟文化辦事處」邀請,讓布袋戲團有了到芝加哥羅尤拉大學 (Loyola Univ.)、印第安那大學 (Univ. of Indiana) 以及普渡大學 (Perdue Univ.) 演出的機會。2003年,時任台灣同學會會長的李孟澤應邀到華盛頓特區參加「台灣學生會」大會 (Taiwanese Collegian Conference),他在會中介紹UW-M台灣同學會自豪的布袋戲團。當時聽眾當中,除了台灣留學生社團代表之外,還有來自各州的台灣同鄉會代表,於是不久之後,布袋戲團便受華府地區的台灣同鄉會之邀,在當地的台美人傳統文化慶祝活動中演出。靠著台美人社團的口耳相傳,以及部分媒體的報導,本戲團在全美各地的台美人社群中建立了口碑。
除了在外州受到矚目之外,布袋戲團之前在發源地威州麥城所進行的播種工作,也有了更豐美的收穫。從2003年起,戲團年年受邀在「慶祝麥城國際節」(Celebrate Madison International Festival) 活動中演出。這個節慶每年都會吸引大批人潮參與,而主辦單位給予布袋戲團一整個下午的時間,連續進行數場演出,這意味著一次活動下來,就可以讓千百人看見台灣布袋戲,宣傳台灣的效益相當大。而對於布袋戲團來說,參加這項活動還有另一項更實質的效益,那就是經費的挹注。
事實上,UW-M台灣布袋戲團自成立以來,經費一直都很拮据,而節慶主辦單位對戲團的演出有很不錯的補助。鄭麗伶說,過去由於經費的限制,如果受邀演出時對方沒有提供車馬費,團員就必須自掏腰包,對於經濟並不豐厚的留學生而言,既要岀力又要出錢,常常讓她覺得很不忍,而有了這筆款項入帳,團員們就不用再自行負擔這類費用了。
隨著UW-M台灣布袋戲團的能見度提高,團員的默默耕耘也漸漸獲得迴響。威州密爾瓦基市的鄭良福教授夫婦被團員們的熱忱和執著所感動,捐了一批總數超過二十個、單價高達兩百多美元的戲偶給布袋戲團。這批戲偶是由台灣專業製作布袋戲偶的大師所製作,不只如此,鄭教授還承諾,未來如果戲團還需要新的戲偶,儘管和他連絡。
2007年,UW-M台灣布袋戲團邁入第十年。在十週年的慶祝活動上,推出新戲「馬偕醫生的故事」。回首來時路,鄭麗伶表示,看到戲團宣揚台灣文化的使命已經有了不錯的成果,覺得當初篳路藍縷的艱辛,都已經雲淡風清了。她說,現在最希望的,就是看到布袋戲團歡度下一個十年、二十年,永遠延續下去,更希望美國各州都能成立一個台灣布袋戲團,把大家對台灣的愛組成一個網,這樣宣揚台灣文化的力量將會更綿密、更強大!
作者| 朱靜女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麥迪遜校區大眾傳播與新聞研究所博士班肄業
曾任公共電視新聞部記者、製作人及主編
現為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實踐辦公室經理
(本文轉載自《綠色逗陣》他們這樣愛台灣: 威斯康辛大學「台灣布袋戲團」的故事,特此致謝。)
專欄、專文等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