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年做24次CT、10次MRI、96次全套血液檢查...健保檢查大戶令人咋舌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年做24次CT、10次MRI、96次全套血液檢查...健保檢查大戶令人咋舌

檢驗檢查支出年逾600億,健保將推檢驗共享制、設「警示」門檻,過度浪費將不予給付

 2017-06-05 12:43
避免醫療資源浪費,健保署推動重要檢驗檢查項目結果共享制度。圖/取材自pixabay,民報影像合成
避免醫療資源浪費,健保署推動重要檢驗檢查項目結果共享制度。圖/取材自pixabay,民報影像合成

重複的醫療檢查,既浪費資源,也可能對患者身體帶來不必要的傷害。健保署統計發現,過去近20年,許多檢驗的給付呈倍數成長,其中磁振造影(MRI)成長3.46倍,電腦斷層(CT)也成長近2倍。光是去年的健保給付,前20大排名總計費用支出達688億點,前3名分別是電腦斷層、超音波和磁振造影。中部地區有位男性病患因為外傷檢查,1年內在7家醫院做了24次電腦斷層,甚至在同一家醫院前後就做了6次,讓人咋舌。

健保署長李伯璋今天表示,健保署已著手推動重要檢驗檢查項目結果共享制度,前提當然尊重醫師自主權,但若該項檢查有明顯重複浪費之嫌,也會列為立意抽審重點,可能不予給付。

重覆檢查列重點審查

根據健保署最新統計,民國105年健保支付檢查項目點數的前20大排名,總計費用支出達688億點,其中以電腦斷層造影花費最多,支出92億點,其次是超音波檢查,支出90億點,磁振造影支出58億點。

以電腦斷層造影歷年費用趨勢來分析,從87年的31億點到105年的92億點,成長比率達196.7%;磁振造影在同期也從13億點增加到58億點,成長346.1%;血液生化檢查則由72億點增加到199億點,成長176.3%。

除了上述因外傷1年做了24次電腦斷層的患者,健保署統計也發現,有民眾1年做了96次全套血液檢查,也有人1年內做了10次磁振造影,或是21次腹部超音波,這些檢查明顯偏高、異常的情況,健保署都將進行了解。 

李伯璋表示,為促使醫療資源合理分配,健保署推動「重要檢驗檢查項目結果共享制度」,透過健保署建置的健保雲端醫療系統,當病患前往特約醫療院所就醫時,只要插入健保卡完成認證後,醫師的電腦螢幕會有主動提醒功能,在警示視窗出現該病患最近6個月內曾接受的檢查、檢驗項目以及最近1次受檢日期。

這項檢驗檢查的提示視窗,已於5月25日上線,醫師還可透過VPN進一步查詢病人檢驗檢查記錄及結果,作為衡量是否需再次檢查參考。李伯璋指出,基本上會尊重醫師醫療自主性,但如果重覆檢驗檢查有過多的案例,將列為專業審查的立意抽審重點。

健保署指出,​目前訂定審查管理指標的項目,針對跨醫院90日內同部位重複執行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檢查;同院90日內執行電腦斷層造影超過3次、一個月內申報腹部超音波超過2次、同部位X光超過10次、一個月內過敏原檢查超過2次,都列為重要指標,針對超標者加強審查,有可能不予給付。

避免浪費籲醫病一起努力

「過去這些年來,健保支付藥費、治療費、檢查費、治療處置費、放射診療費的成長幅度驚人,值得醫界與社會大眾共同省思。」李伯璋指出,若不針對這些不必要的檢驗檢查採取有效管理,勢必對健保財務帶來沈重的負擔,不必要的檢查不只浪費資源,也會拉低支付點值,同時,受檢民眾曝露在不必要的輻射之中,也會傷身。

李伯璋說,尊重每位醫師的自主權和判斷,並不是不能重複檢查,但要審慎為之,站在為健保資源把關的立場,過度重複檢查將列為專業審查的立意抽審重點,希望能避免醫療端的浪費;民眾就醫習慣也要調整,不要養成四處「逛醫院」的習慣,降低醫療資源浪費,醫病雙方要共同努力。


資料來源:健保署

【延伸閱讀】
《醫學檢查輻射知多少?》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