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或藥物常會引發過敏,嚴重的過敏反應極為可怕,甚至導致「過敏性休克」,瀕臨死亡邊緣。林口長庚醫院最新研究顯示,台灣每年約有300名過敏性休克案例,其中高達8成是藥物過敏性休克;而10歲以下以及70歲以上兩個極端的年齡層,是發生食物過敏性休克機率較高的族群,值得注意。
林口長庚醫院麻醉部醫師柳復兆、邱宏智、余黃平等人,利用健保局資料庫,分析台灣過敏性休克的發生率以及發生的原因。從2005年到2012年的資料庫,共收集到2,219位因過敏性休克住院的個案,其中男性有1,186位、女性有1,033位。
研究結果發現,其中只有418位個案是因為食物引起的過敏性休克,約佔2成,另外的1,801位個案都是因為藥物引起的過敏性休克,約佔8成。對藥物及對食物的過敏比率,男女發生的情形差不多。以年紀來說,大於50歲的年長,發生藥物過敏性休克的機率較高,其中70到79歲年齡層比率最高。
至於食物引起的過敏性休克情形,年齡偏向兩極化,年紀10歲以下及70歲以上,比其他年齡層有更高機率發生食物的過敏性休克。所有個案中,有24名發生死亡,皆為藥物引起的過敏性休克,其中男性17人,女性7人。
國人混合用藥習慣 過敏原難釐清
研究也顯示,台灣因過敏性休克住院的發生率,大約是每年每百萬人口會有12.71到13.23人,也就是每年約有300個過敏性休克案例;這與歐美國家每年每百萬人口會有30到200人發生相比,台灣發生過敏性休克的機率相對偏低,可能是因為人種、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等差異所致。歐美國家較常發生因食用花生堅果或莓果類等食物引起的過敏性休克,台灣比較少發生,最常見的還是以藥物引起的過敏性休克。
「過敏性休克」是一種嚴重的過敏反應,發病速度極快,常見的症狀包括皮膚起疹、嘔吐、頭暈、舌頭或咽喉發生腫脹、呼吸困難及血壓急速下降等。這些症狀常在接觸過敏原後數分鐘至半小時內發生,且過敏情形可延續到數小時之久,如果沒有經過適當及立即的醫療照顧,會有致命危險。
院方指出,國人用藥習慣常同時混合使用多種藥物,因此大多數的藥物過敏很難找到過敏原。目前台灣健保資料庫裡登錄藥物過敏的最大主因藥物,即歸屬於不明藥物類,其次則是抗生素及消炎止痛類藥物。另外,像是心血管藥物、抗生素、麻醉藥物、神經科用藥以及血液製品等,都可能引發過敏性休克。
醫師建議,民眾如果有藥物或食物過敏的經驗,可以到有藥物過敏檢查合格的醫院檢測,找出過敏原。特別是有藥物過敏史、需要接受手術、麻醉、特殊藥物治療的病人,可以將自己可能過敏的藥物拿給醫院檢驗,確認過敏原,遠離過敏性休克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