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習近平的中國與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上)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習近平的中國與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上)

2018-01-31 10:00
習近平上台後,倡導他所謂的中國夢,而他也強力推動他的中國夢。儘管中國的經濟成長已經開始下滑,但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土地廣大,因此如果把國內生產毛額除以人口數,其所得到的平均值就會變成是難以威脅世界的數值,但是如果把其國內生產毛額除以共產黨統治者的人數,那麼這個數值就會變成很大......(圖/創用CC授權,民報合成)
習近平上台後,倡導他所謂的中國夢,而他也強力推動他的中國夢。儘管中國的經濟成長已經開始下滑,但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土地廣大,因此如果把國內生產毛額除以人口數,其所得到的平均值就會變成是難以威脅世界的數值,但是如果把其國內生產毛額除以共產黨統治者的人數,那麼這個數值就會變成很大......(圖/創用CC授權,民報合成)

一、習近平從民族主義走向軍國主義?

習近平上台後,倡導他所謂的中國夢,而他也強力推動他的中國夢。儘管中國的經濟成長已經開始下滑,但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土地廣大,因此如果把國內生產毛額除以人口數,其所得到的平均值就會變成是難以威脅世界的數值,但是如果把其國內生產毛額除以共產黨統治者的人數,那麼這個數值就會變成很大,尤其龐大的國營企業與政府財政乃至發行人民幣的中國人民銀行完全掌握在共產黨手中,它又是一個不必對人民負責的政府,因此習近平在擴展他的中國夢上,可以說擁有大量的銀彈與絕對的權力來推動。

正因為習近平有其他國家領袖所沒有的優勢,因此他就大膽地擴大國家軍備、在南海造島建設軍事基地,對歐美民主國家進行滲透,收買東歐國家要分化歐盟,對台瓦解台灣的邦交國、以航空母艦、飛機騷擾台灣,……這一切的作為其實就是要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國,並要稱霸世界、恢復中國漢疆唐土的作為,這就讓人們聯想到:習近平所統治的中國跟德意志帝國成立後的德國之發展有著很相似的地方。

很多人都擔憂習近平在擴大中國民族主義的方向上,是要把中國帶向極端軍國主義的發展上面。而從另外一層面來看,中國衰敗百年以上之後,因為經濟的發展而使得中國在國際政治上崛起,這與「德國原本處於分裂的狀態,卻因俾斯麥的努力而在德國統一之後,使得歐洲的國際局勢丕變」非常相像,當時德國的崛起與今日中國的崛起,對於世界政治的發展所帶來的影響都是很大的衝擊。也就是說:全世界要如何面對一個新的中國?

當然,德國的發展與中國的發展在許多面向上是不同的,我們無法完全從德國的發展來類推中國未來發展的可能性,但是「依劍而立者,因劍而亡」,從德國一戰的失敗或許可以讓我們來推測習近平的中國透過武力建立霸權的可能發展結果。

二、德國的容克與德國的軍國主義

1、1871年以前的德國
在1871年以前,德意志並沒有統一的國家。在1806年以前,有一個名為「神聖羅馬帝國」的德意志帝國存在,但這個德意志帝國分成300多個領邦國家,這些領邦國家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各自擁有官僚與軍隊,並與外國締結外交關係。當時德意志皇帝的地位是由奧地利帝國的哈布斯堡家族來擔任,不過,哈布斯堡家族雖然擁有德意志帝國的帝冠,但這只是「虛飾的帝冠」。
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打敗而解體。拿破崙就將「神聖羅馬帝國」的300多個領邦國家加以整理成大約40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而將西南德意志的16個國家組成「萊茵聯邦」。拿破崙失敗後,維也納會議重新劃定歐洲各國的疆界,於是「德意志聯邦」在1815年誕生,「德意志聯邦」由35個君主國與4個自由市組成,但這個「德意志聯邦」只不過是具有獨立主權的國家所形成的聯合體而已,這個「德意志聯邦」就持續至1867年。

2、克服國家分裂是德國必須完成的課題
像上述這樣,德國在很長的期間當中,持續著國家分裂的狀態,它在18世紀的時候,約有300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在19世紀時,約有40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但是歐洲在進入19世紀之後,無論在經濟上乃至政治上,它都已成為列強競爭與進出的舞台,因為這個緣故,德國無論是要發展其工商業,乃至要進行政治的統一以支撐其工商業的發展,它就必須克服國家分裂的狀態,而這也成為德國人必須完成的課題。

3、統一的兩條道路——「自由主義之路」與「由最強的國家來推動統一之路」
當德國人想要達成其國家的統一時,主要有兩條道路,第一條是:透過民眾由下而上的力量,使大約40個國家走向自由主義,並在這個基礎之上,樹立以自由主義為基礎的統一國家。另一條道路是在現存的國家當中,透過最強的國家(奧地利與普魯士)之力量來統一德國。顯然地,透過民眾運動的力量統一德國是採取以自由主義為基礎的革命之路,而透過最強國家的力量來統一德國之路則是保守的、反革命的。

在第二條道路上,要將統一德國的力量放在那一個國家的身上呢?這就有「大德意志主義」與「小德意志主義」兩種方式,其中「大德意志主義」是要把奧地利包含在內去形成統一國家的方式,而「小德意志主義」則是把奧地利排除在外去形成統一國家的方式。而從歷史的結果來看,以普魯士的國家力量去推動以普魯士為中心的小德意志主義就成為德國歷史的主力。

4、自由主義的失敗
事實上,從19世紀初期,透過民眾運動由下而上去推動「統一與自由的運動」就在進行著。例如19世紀初期,就有被稱為「學生同盟」(Burschenshaft)的學生運動,學生們打著「名譽、自由、祖國」的口號,呼籲德國的統一。在1830年時,法國爆發7月革命,有3萬人在漢巴哈古城進行政治的集會(Hambacher Fest)。1837年,當漢諾瓦廢止憲法的時候,哥丁根大學的7位教授發起抗議運動,這被稱為「哥丁根7教授事件」。

但是這些運動都一一受挫。相對地,這個時期卻是德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時期,德國為了對抗來自英國大量而且便宜的綿製品,就不得不導入機械制工廠,但是德國分成大約40個主權國家,其經濟制度各自不同,要守住德國的經濟以免於外國商品大量流入的關稅防線並不存在。於是在普魯士的主導之下,於1834年形成了以普魯士為中心的「德意志關稅同盟」。普魯士因為組成這個同盟,就立於德意志經濟盟主的地位,使普魯士能夠在日後掌握住統一德國的主導權。

5、普魯士如何統一德國
普魯士在1845年至1847年中間,於各地爆發了饑荒暴動,1848年,法國爆發2月革命,這在以普魯士為首的各個德意志邦國當中,就變成3月革命而爆發。但在普魯士,這些革命運動都無法建立起自由主義的國家體制。其最重大的理由是普魯士的容客(Junker)這個保守勢力非常堅固。容客本來是易北河以東的封建貴族,他們在15世紀的時候,把農民趕出領地,而將農地變成直營地,進行穀物生產而將之出口至英國與荷蘭等地。到了18世紀,他們把他們的子弟送至普魯士中央而獨占國家的高級官吏與軍官的地位,在地方上,他們大致獨占了東易北河地方的縣長之地位,將地方的審判權與警察權掌握於手中。

因為3月革命的緣故,普魯士在1850年制定了《普魯士憲法》。1850年代是德國工業革命展開的時期,擁有經濟力量的資產階級就追求政治發言權力的擴大,要挑戰容客貴族的優越地位。1860年代前半,普魯士發生了憲法爭議。俾斯麥所提的預算案被下院否決,但是俾斯麥卻強行實施沒有預算的統治。儘管下院的攻擊,俾斯麥成功地利用對外戰爭來緩和國內的政治緊張。跟著,1866年,普魯士對奧開戰,普魯士獲勝,這使得「北德意志聯邦」誕生,統一了北德各邦。1871年,普魯士贏得普法戰爭,以普魯士國王為德意志皇帝的「德意志帝國」於焉形成,德國的統一完成。

在這個德國統一戰爭當中,自由主義勢力對於俾斯麥與普魯士政府加以反對的尖鋒就鈍了下來,而在軍事上主導戰爭的軍事當局其威望就大幅提高,普魯士以及德意志帝國從此就濃濃地染上軍國主義的色彩,而走上軍國主義。

6、普魯士軍國主義的形成
德國的自由主義無論在1848年3月革命時,或是在1860年代的憲法爭議當中,在建立「控制、支配軍隊的體制」上是失敗的。相反來說,德國的自由主義並沒有辦法瓦解統帥權獨立的體制。不只如此,這反而使軍隊,特別是普魯士的軍官團隊的精神當中釀成了對自由主義乃至社會主義的憎惡與反感。這個反自由主義與反社會主義的軍隊在德國統一的戰爭中就成為很有效的手段,而在思想上保守的軍隊就在軍事上充分發揮了它的效率。

從1848年至1871年的23年之間,軍隊成為鎮壓革命與推動統一戰爭的手段。在普魯士,軍隊的存在不單單只是成為政治的手段而已,它變成是具有自己的意志與感情的軍事集團。在軍隊發揮其有效性的過程當中,軍隊的首腦集團=參謀本部就擴大了它的威望與發言力,有時會反抗國王(皇帝)與首相(宰相),有時候會具有自己的主張。於是,軍事當局就像這樣子化成巨大而且自立的武裝集團。

(責任編輯:Elinor Wu)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