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do~~e~~e~~」幾個簡單的音調,從布農族長老口中哼唱出來,格外渾厚有力,嘹亮中帶有淡淡哀愁,這是布農族獨有的「黑熊歌」,是崇敬,也是對消逝生命的不捨,還有對生靈歸來的祝福,曾經殞落的台灣黑熊,回來了…
去年9月,布農族人在花蓮蓮縣卓溪鄉南安部落拉庫拉庫溪床發現1隻斷掌母熊遺體,隨即通報林務局,歷經辛苦的搬運過程,終於將母熊遺體載往屏東科技大學進行解剖,結果發現黑熊體重過輕、腦部有嚴重撞擊,而左前肢及右前指後,疑遭獸夾夾斷,造成黑熊無力覓食而喪命。
林務局及「黑熊媽媽」、屏科大教授黃美秀合力保全遺體後,再委託專家製成毛皮及骸骨2具標本,今起在玉里鎮黑熊教育館展出。現場由布農族頭目進行慰靈祭的祈福儀式,歌聲嘹亮,鳴槍響起,希望逝去的生命能夠安穩地回歸山林,並祈求祖靈庇祐,人與自然能和諧平安。
「母熊終於回家了」,黃美秀也是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名譽理事長,今天長嘆地說,某種程度是一個「哀悼」。長年研究並致力保育台灣黑熊的她說,目前全國台灣黑熊的數量僅剩200至600隻,但這20年來追租研究共紀錄28頭台灣黑熊,其中3頭在大雪山、25頭在玉山國家公園,當中有15頭傷殘,傷殘率高達54%。
她認為,綜觀台灣黑熊目前全島的分佈範圍越來越小,只有在玉山國家公園、關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兩處的數量持續增加,但其他區域都是每況愈下,所以保育腳步刻不容緩,希望所有黑熊能快樂在山林間成長!
花蓮林區管理處長楊瑞芬表示,未來除靜態展出黑熊標本外,還將委辦保育團隊帶有志者走入山林,喚醒民眾保護台灣山林環境的意識,而林務局針對台灣山林生態系長期投入監測,台灣黑熊是非常重要的庇護物種、指標物種,
這隻斷掌黑熊體長145公分、重57公斤,估計是年齡5歲的母熊,布農族人祖傳要遠離黑熊,遇到黑熊是不吉利的象徵。最先發現黑熊屍體的卓溪鄉南安頭目賴金德說,「雖然心痛,但黑熊回來了,希望別再有其他黑熊受害」,卓溪鄉長呂必賢也說,布農族人若誤傷黑熊得趕出部落,直到打耳祭時才能回家,美好的傳統要延續下去,他希望大家不分原民、漢人一起努力保育台灣黑熊這稀有物種,保育精神就從玉里、卓溪做起。
卓溪鄉副總頭目林水源說,在布農族人的傳統,黑熊是他們的好朋友,不管是小時候在山林裡玩耍,或是長大後在山區打獵,都常常能看到黑熊,黑熊不會傷害小朋友,獵人看到黑熊也會哼唱「黑熊歌」提醒牠們離開,他們向來都是和平共存,因此今天慰靈祭的祈福儀式,他誠心祈求逝去的生命能夠安穩地回歸山林,祖靈也能庇佑大地上的所有生命,讓人與生命和諧共存。
左前掌「斷掌」的台灣黑熊標本。圖/王志偉
台灣黑熊標本玉里展出,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名譽理事長黃美秀、林管處長楊瑞芬、卓溪鄉長呂必賢等人一同揭幕。圖/王志偉
卓溪鄉布農族中正部落頭目林水源準備米酒、豬肉等祭品,祭拜死去的台灣黑熊。圖/王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