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見圖思情】兩幅典藏畫作與兩位近代台灣美術導師的故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見圖思情】兩幅典藏畫作與兩位近代台灣美術導師的故事

 2018-06-22 12:46
〈豐原舊道〉為石川欽一郎(1871-1945)於1926年所繪之水彩畫作。石川常以田園風光為題材,畫中溫潤明朗的天空,金黃色的田園,相思樹與土地公廟,還有肩挑重擔、辛勤趕路的農人,將臺灣輕快明亮的南島風光表露無遺。
〈豐原舊道〉為石川欽一郎(1871-1945)於1926年所繪之水彩畫作。石川常以田園風光為題材,畫中溫潤明朗的天空,金黃色的田園,相思樹與土地公廟,還有肩挑重擔、辛勤趕路的農人,將臺灣輕快明亮的南島風光表露無遺。

美育講座邀民眾聽故事,賞好畫 

《見圖思情—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典藏繪畫之美》系列展首部曲《2018揭開台灣美術史櫥窗》展覽已於6月9日在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開展。順益林清富創辦人收藏畫作,除鼓勵創作者,並希望藉此傳承台灣文化藝術之美。因此,在展覽之外,更規畫六場美育講座,也配合講座時間,每二周更換特展室外牆展品,深化觀眾參觀體驗,成為台灣美術教育傳播種子。

第一場美育講座「見圖思情」已於開幕當日舉行,邀請了林清富創辦人分享其收藏歷程,並集結台展三少年林玉山、陳進與郭雪湖後代——林柏亭、蕭成家及郭松年,敘說父親、母親當時作畫的故事、心情。

第二場講座「台灣近代美術推手與前輩畫家」於6月23日進行,主題為影響台灣近代美術發展的兩位日籍畫家——石川欽一郎與鹽月桃甫。

台灣近代美術導師:石川欽一郎

畫家石川欽一郎(1871-1945),日本靜岡縣人,在學時學習南畫、日本畫,28歲赴英學習英國水彩後,發展出透明水彩寫生技巧。1907年,36歲派至台灣,任職總督府翻譯官,1910年起,並兼任台北國語學校(現今愛國西路台北市立大學),為台灣美術運動播種灌溉,培養出陳澄波、廖繼春、陳植棋、李梅樹、藍蔭鼎等台灣前輩畫家,因而也被美術史家尊稱為「推動台灣近代美術的導師」。


石川欽一郎(左立者)在民間「台灣繪畫研究所」指導學生畫石膏像,首創西洋美術觀察與思考教學,前排右起背影人為洪瑞麟、張萬傳、陳植棋。圖/蘇振明翻拍提供

石川常以田園風光為題材,以精準流利的筆法,採用明度、彩度較高的色彩,將台灣輕快明亮的南島風光表露無遺。〈豐原舊道〉為順益典藏之石川水彩畫作,此作畫筆輕快、佈局簡潔,石川欽一郎帶領台灣前輩美術畫家,留下許多台灣鄉村水彩寫生作品,不僅留存台灣當時的珍貴風貌,也建立了台灣美術教育的里程碑。

台灣美術史研究者:白雪蘭與王淑津

本次講座分別邀請白雪蘭女士與王淑津女士蒞臨演講。前者講題為「台灣西洋美術啟蒙之父——石川欽一郎;後者講題「鹽月桃甫在台灣畫壇的意義」。

白雪蘭女士為台灣美術史研究者,曾任職於台北市立美術館,並陸續發表〈石川欽一郎小傳〉(與鄭世璠合著)、〈田園山水之間:石川欽一郎作品初探〉。且長期研究石川的學生—台灣前輩畫家,如倪蔣懷、李石樵、張萬傳、葉火城等人。其演講著重於表述石川對於台灣近代美術發展的意義及石川與學生間的往來。

王淑津女士為台灣美術史研究者,發表有〈高砂圖象——鹽月桃甫的台灣原住民畫作〉等文章並著有〈南國.虹霓.鹽月桃甫〉一書。2018年迄今已受邀於二二八紀念館及李梅樹紀念館等單位演講關於鹽月桃甫的主題。王淑津女士從美術教育、台灣美術展覽會及鹽月與台灣美術家的情誼三個面向,說明鹽月在台灣畫壇上的意義。


〈公園一隅〉為鹽月桃甫(1886-1954)於1926年所繪之油彩畫作。畫家將公園的景象加以符號化,結合色彩的組合配置,並以帶有韻律感的曲線,勾勒出樹木、公園走道、水池和座椅,呈現春臨大地的氣息。


鹽月桃甫來台除了在學校中教畫,也致力於推廣民間美術教育,指導畫塾與畫會。圖為鹽月桃甫(前排左四)與畫塾學生合影。圖/王淑津提供

展覽首創常民名畫公投

本次展覽提倡觀眾「自主性的審美」,透過「不記名投票」,讓觀眾自由表達對於畫作的喜好。這樣的互動,隨著觀眾年齡層、背景知識而有所不同,導賞者與觀眾也因此能激盪出不同的火花。觀眾不必擔憂「選錯」,因為沒有對錯,只有喜歡或不喜歡,讓審美這件事回到觀眾手上,而不是博物館或導賞人手中。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