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產品由於味美、營養價值高,深受消費者喜愛,特別是活跳跳的海鮮,更是消費者的首選,今年全球海產貿易較去年上升8%。而拜網路、視訊、臉書、社群等新科技之賜,在台灣除了批發、零售外,已有廠商採取「海鮮直播拍賣」方式來行銷,但是受到規模、貨源、品質、食安、後端直送、售後服務等等影響,目前銷售數量及金額仍然相當有限,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中國市場的海鮮消費訴求,越來越傾向於新鮮、健康、野生的海鮮體驗式消費。在政府政策推動下,運用互聯網行銷已經相當普遍,而生鮮食品雖然具備兆元規模市場,但因涉及檢驗、檢疫、食安及後端冷鏈配送等問題,成為最後一塊待克服的領域。近來透過生鮮超市與現場體驗的餐飲模式,正在中國大陸興起;其中阿里巴巴投資的「盒馬鮮生」以及騰訊入資永輝超市的「超級物種」扮演領頭羊角色,並透過併購、投資迅速擴大版圖。
目前新的生鮮海產行銷模式,消費者除了可購買自帶,也可以在現場立即享受美食,還有線上的外送服務(亞馬遜和沃爾瑪的成功,皆仰賴高效率的配送中心),消費者只要使用APP點選(在中國用手機支付,已經成為一種生活基礎設施),超市就會快速將生鮮產品送到家(盒馬鮮生標榜五公里內30分鐘送到家),相當方便,已經成為消費者購買生鮮海產的另一項選擇。
即便與中國距離遙遠的智利、挪威,其生產鮮活的鮭魚及其他海產品,在24小時內就可以到達中國消費者的餐桌上。此種結合電子商務(線上)、實體店舖(線下)以及物流的新營運模式,為中國消費者提供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體驗,也正在改變傳統的生鮮海產行銷模式,備受注目。
台灣三井集團子公司「上引水產」也把魚市場跟餐飲做結合,環境乾淨,有活體水產區,海鮮即食區,立吞壽司區等等,假日遊客相當多,但規模偏小,且沒有使用APP支付來得方便,若能結合外送及改進付款方式,應該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費客群,當然台灣不見得要採用中國模式。
至於其他於海港旁邊的海產店,雖然也有代客料理服務,卻因價格、品質、服務等,經常產生消費糾紛,讓許多消費者望之卻步,無法形成一種具台灣特色的休閒遊憩觀光,結合生鮮海產(代客烹飪)行銷模式,很可惜。日前上引水產標下台東金樽漁港經營權,據說未來可打造出邊吃海鮮、邊欣賞海景的觀光魚市場,讓人期待。
事實上台灣沿近海漁業資源早已枯竭,許多號稱「現撈」的海產,都來自對岸或鄰國海域,存在食安與人身安全。未來若能透過海洋牧場、栽培漁業推動(日本經過近40年持續海洋牧場建設,累計投入建設資金達1.2兆日圓(約合3000多億台幣),1/5以上的近海海域,已經建設為海洋牧場,取得了明顯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成為了當前維繫日本沿岸漁業發展的支柱產業。
而中國投入「海洋牧場」建設資金超過80億元人民幣,(台灣呢?)來復育沿近海魚類資源(台灣發展海洋牧場須與國情和漁業實際發展緊密結合),再結合觀光以及台灣特有的海產與烹飪方式的行銷模式,不僅可以吸引更多的觀光客與消費群,也可以避免四面環海的台灣成為「無魚之島」。這需要的不是口號而是跨領域的企業與人才的投入,問題是台灣政府行嗎?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