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臺皺雜交育種真相有那麼難解嗎?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臺皺雜交育種真相有那麼難解嗎?

 2019-05-29 11:12
許多養殖業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依舊懸而未決,浮誇的科研無法落實到基層漁戶,台灣水產科研在國際舞台也逐漸被邊緣化。圖/Wikimedia Commons@Narek75
許多養殖業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依舊懸而未決,浮誇的科研無法落實到基層漁戶,台灣水產科研在國際舞台也逐漸被邊緣化。圖/Wikimedia Commons@Narek75

科技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推手,過去國內水產科技研發實力在國際深受肯定,無論在蝦類、鰻魚、石斑魚、台灣鯛、虱目魚、九孔等繁養殖技術研發上享譽國際,寫下相當輝煌的歷史,讓台灣成為全球養殖朝聖之地。只是這些年台灣水產科技研發,已經少有令人驚艷之舉,其中關鍵在於對於科學研究的嚴謹性、再現性與真實性的要求。

凡從事科學研究入門時,都會被告知要忠於實驗數據的基本原則。在科研道路上有時不只不能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甚止有好幾分證據也保守的只說一分,需要一再驗證,至少過去筆者在進行水產科研時是抱持這樣的信念。只是曾幾何時,官場上浮誇之風吹進科研單位,有一分證據,卻膨脹至五六分甚至十分,而長官們由於缺乏專業也照單全收,並透過官方媒體大肆宣傳,不斷出現全球首創的新聞,只是國內水產業卻未因此蓬勃發展,許多養殖業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依舊懸而未決,浮誇的科研無法落實到基層漁戶,台灣水產科研在國際舞台也逐漸被邊緣化,可惜由於水產不是台灣GDP的重要貢獻者,受到高層重視程度遠不及工商業甚至農業。

科研憑證據說話 需要一再驗證 

九孔(台灣官方又稱台灣鮑)雜交育種研發為例,九孔曾經是國內重要經濟養殖生物,全盛時期產量達2500多公噸,產值達20億元台幣,後因不明原因(基因劣化、病毒感染、環境惡化……)致大量死亡後,養殖業者度過一段慘淡的歲月。後經過民間業者多年努力,自主性由國外(中國、日本、印尼等)引種自行雜交育種,終於育出新品種稱文心鮑,令業界相當振奮,該名業者亦獲得傑出漁民的殊榮,只是該新品種仍未經官方檢定確認其親本來源和育種過程 DNA的檢定 。

有國內水產遺傳育種學者,針對漁業署委託計畫成果亦聲稱成功育出存活率高達85%的臺皺雜交(臺灣九孔♀X 皺紋盤鮑♂)稚貝(但是研究者並未進行 DNA 分子檢定);而且臺皺雜交種對 3 種弧菌,有較親本純種更強的抗病力的說法,提出專業質疑,認為根據現有國外科學文獻雖有九孔不同品系間和鮑魚不同品系間成功育成下一代的報告如中國的「東優 1 號」(相同小型鮑魚-九孔物種不同品系間的雜交),「大連 1 號」(相同大型鮑魚-皺紋盤鮑物種不同品系間的雜交);但九孔與皺紋鮑魚(小型鮑魚-雜交大型鮑魚)並沒有發生遺傳學上的真正雜交,而是異種精子刺激卵子引起卵子雌核發育的結果。

基於實事求是的精神,該名學者一再公開呼籲,希望漁業署能將由九孔雜交盤鮑育出的新品系,委請公正第三方來進行DNA鑑定以昭公信,卻未獲採納,讓該項政府宣稱的「重大研究成果」蒙上陰影,而水產科研界對此因諸多顧慮亦無人挺身而出。為避免外界因此案例而對台灣相關水產研究真實性暨成果打上大大的問號?此事涉及政府計畫的審查、考核及驗收等制度影響深遠,政府有責任主動解開外界疑團,並公開對外說明。畢竟真相只有一個,少了追求真相的勇氣不知還能期待甚麼?而一再活稀泥的結果,只會重傷台灣已經搖搖欲墜的水產科研聲譽,官員們請慎思!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