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愛的葉英堃教授走了,2019年元月19日舉行告別式,於公於私他都對我有很深的影響,特以此文送別他以慰他在天之靈。
1924年葉英堃出生於日治時期台南望族,1943年就讀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學校,1945年進入台灣大學醫學院,大四時參與於台南安平地區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學研究調查,並以其為畢業論文主題獲林宗義教授勉勵。1949年畢業後進入台大精神科成為第一批戰後的台灣精神科醫師,在林宗義教授帶頭下展開台灣精神醫療發展,在台大期間多次出國進修,奠定了「精神醫療和社會復健不可分」的信念,並於台大醫院建立照會精神醫學。
1969年葉教授被借調至台北市立療養院擔任創院院長,乃現在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我就是在市立療養院接受住院醫師訓練而認識了葉院長。當時的療養院位置偏僻,房舍簡陋,沒有公車可到,旁邊就是寧波同鄉會的墓園,三張犁靶場還在使用中,我還記得騎機車在田間小路穿梭上班的景況。葉院長在荒僻的山坡地上,從水電、工程的規劃做起,歷時20年,秉持以人為本的信念,主張精神醫療不該脫離社會,開創醫院、衛生所與社區密切合作的精神醫療模式,促成許多衛生所與台北市療合作成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使醫院、衛生所與社區三者密切合作,開創新的精神醫療模式,備受國際醫療界推崇,在國際間被譽為「台北模式」之精神醫療。他也培養了不少年輕醫師日後都對台灣各公私立醫院精神科作出重要貢獻,而台北醫學大學的精神科教學也由他負責,我們市療醫師要參與其中,到了1984年他才推薦我去北醫擔任專任的精神科主任和教學工作。
1980年台灣發生轟動社會的精神病人在台北瑩橋國小潑硫酸,傷害學童事件,在輿論震驚同時,葉教授和我進行了台灣精神醫療設施和人力調查,並首次探討台灣地區精神醫療實況,發現許多病人未能得到良好品質的醫療照顧,政府預算、法令不足,精神醫療專業人力欠缺,為了提高精神醫療人權和照顧弱勢權益及提升醫療服務品質,我們不斷呼籲、建言和努力,終於政府在1985年開始辦理〝台灣地區精神醫療院所評鑑〞,並於1986年開始實施專科醫師制度,同年並開始規劃〝全國精神醫療網〞,1988年開始推展〝社區精神復建計畫〞,1989年開始補助公私立醫院於社區中設置社區復健中心,庇護性工作場所及康復之家。後來我進入立法院後更積極推動制定精神衛生法、職能治療師法、社工師法、心理師法,完成精神衛生立法的完備,也使台灣精神病人的照顧獲得改善。
葉英堃教授出生於日治時期台南望族,台大醫學院畢業後進入台大精神科,成為第一批戰後的台灣精神科醫師。圖/陳永興提供
葉英堃教授在專業的精神醫療領域貢獻之外,他也關心台灣社會政治的改革,我在戒嚴時期推動228平反運動期間,當時我任職於北醫飽受來自國民黨情治單位的壓力,學校頗受困擾,而葉教授暗中對我多作維護,事實上也因葉教授本身也是228受難者家屬(其岳父為劉明先生)。我在花蓮參選立委時,葉教授和李鎮源教授等醫界聯盟的許多醫界前輩同志都前往花蓮為我加油打氣,在我參與黨外運動刊物時期,台北市療人二單位對我頗多注意,幸有葉院長承擔壓力才能使我不至於丟掉工作,這些是戒嚴時代白色恐怖時期不為人所知的辛酸,也可見葉教授作為台灣人知識分子的風骨和道德勇氣,也是我終生難忘的知遇恩師。
葉教授退休後還擔任多所大型醫院顧問,美國精神醫學會國際院士,衛生署精神防治委員會委員,持續研究著作,獲褒獎無數,備受國際推崇,列名Marquis世界醫學、醫療名人錄。去(2018)年底,這位精神醫學界備受敬仰的前輩過世,享年94歲,留下很多榜樣與典範讓後輩學習。我也在此告別式前夕寫下對他的感恩和懷念,希望他在天之靈仍然守護台灣守護精神病患的人權。
2019年元月17日於民報
葉英堃教授擔任台北市立療養院創院院長,現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當時療養院位置偏僻,房舍簡陋,沒有公車可到,葉院長在荒僻的山坡地上,從水電、工程的規劃做起,歷時20年。圖/陳永興提供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