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選舉即將到來,蔡英文總統上任後提出「違章工廠即報即拆」政策,一年來卻只拆了10間,去年農委會、內政部及經濟部組成專案小組,研擬拆除2016年5月20日後農地上的違規工廠,第一波違規優先處理名單有17件,不過多個民團今(26)日指出,面對全台超過10萬家的違章工廠,政府拆除進度緩慢,相關預算人力也嚴重不足,第一波至今還沒拆完,第二波也還沒公告,呼籲政府不要因為年底選舉,故意拖延。
全台灣目前估計有13萬間違章工廠,而且每年仍以6000家的速度持續增加,為解決「農地上種工廠」的亂象,行政院於去年10月核定「保護農地 - 拆除農地上新增違規工廠行動方案」,第1波違規優先執法名單經專案小組確認有17件,包括彰化縣8件、高雄市5件、臺南市2件、嘉義縣、雲林縣各1件,目前10件已拆除完畢,其餘7件原訂今年3月底全數拆除完畢。
不過由於3月只剩下幾天,包括地球公民基金會、主婦聯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等民間團體表示,長年累積下來,還有上萬間的違章工廠待處理,然而第一波拆除名單僅有17間,已經算是「數量奇少」,卻花了一整年都還拆不完,質疑政府是否為了年底的地方大選,有壓力而不敢落實政策進行拆除。
主婦聯盟表示,農地違章工廠會如此猖獗是地方政府治理失能的結果,尤其彰化、台中、桃園、高雄等縣市最為嚴重,但是台中市政府針對違章工廠查報有3.5個人力,其他縣市竟然都掛零,而且各縣市拆除違建的預算也相當少,例如彰化和新竹縣拆除違章建築(不分工廠或住家)的經費竟然只有100萬,而其他縣市有1000-3500萬,但要拆的卻是上萬家工廠和建築,甚至有的縣市完全沒有拆除違章工廠的預算,根本等於「放棄執法」。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陳瑞賓指出,農地上高污染性的電鍍違章工廠推估至少有2200間,依據污染裁罰的紀錄,工廠廢水會直接影響農地上種植的蔬果稻米,恐怕進一步危害國人的食品安全,工廠上游供應鏈應該一併受檢討,不能讓這些企業把發展獲利的外部成本全部轉移給環境承擔,經濟部長年假藉「輔導」的名義,卻無能解決工廠污染問題,甚至還想讓這些工廠就地合法,政府應該儘快導正方向。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專職律師郭鴻宜則說,處理違章工廠涉及的法規很多,包括區域計畫法、都市計畫法、環保法規、建管法規、農業法規和工廠管理輔導法,縣市政府應該整合各局處的資源,像是台中市政府就已經訂定相關清理程序和拆除作業程序,但是反觀新北市和桃園市卻均為空白,僅把違章工廠當成違章建築,彰化縣政府更只有裁罰標準,高雄市也是在2002年的矯正計畫後,就再也沒有後續配套,郭鴻宜認為,中央和地方應該共同面對違章工廠問題,讓台灣國土空間正常化。
地球公民基金會吳其融說,2018年的年底選舉將到,一年來只拆了10間,已經讓「即報即拆」的承諾跳票,行政院應該盡快落實即報即拆政策,並且讓資訊透明公開以利監督,第二波的拆除計畫也應該儘速啟動,縣市政府也應該編列算和人力來執行相關業務,最後民團也強調,經濟部應該立即停止「違章工廠輔導方案」,因為這根本就是讓違章工廠就地合法,應優先針對中高污染的違章工廠進行安置、遷移和拆除,不要再讓農地上繼續「長」出違法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