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學者評甘比亞事件:證實北京專搞「烽火外交」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學者評甘比亞事件:證實北京專搞「烽火外交」

 2016-03-21 09:40
3月17日晚間,傳出西非國家甘比亞與中國外交部,簽訂建交文件(截圖取自/ Xinhua).
3月17日晚間,傳出西非國家甘比亞與中國外交部,簽訂建交文件(截圖取自/ Xinhua).

針對西非小國甘比亞,轉而跟中國建交一事,英國諾丁罕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非常駐資深研究員,以及想想論壇英文版總編輯寇謐將(J. Michael Cole)3月18日,於《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發表一篇專文,名為「中國與甘比亞重新建交,台灣社會冷靜不必驚慌」(Yes, China Has Re-established Ties With The Gambia. Now Calm Down),內容指出,台灣社會大可不必,因甘比亞事件太過擔心;台灣如想「有意義性」地參與聯合國,絕不可能透過甘比亞這類微型小國,或如南太平洋的邦交國諾魯(Nauru)、吐瓦魯(Tuvalu),在聯合國大會上投票支持台灣;反之,應該透過美、加、日、澳、印這類,跟台灣無實質邦交關係,卻真正支持台灣的友邦,才可望實現。另外,有關台灣國家安全、經濟發展等國際課題,皆應從「實質」影響面的新眼光出發,而非斤斤計較於,擁有多少邦交國的「數字」迷思。

早在2016年1月16日總統大選以前,KMT黨內部就放話謠傳,一旦蔡英文當選總統,台灣僅存的邦交國就會陸續脫離,此即K黨提出的「烽火外交」警告論述,結果17日晚間證實,甘比亞離開台灣,跟中國建交,讓台灣的邦交國只剩22個。專文指出,位處西非的甘比亞,是非洲大陸最小國家,也是世界上最低度開發國家之一;該國從2013年11月間出現「政治跛腳」狀態,而且跟台北切斷關係,轉而頻頻向北京示好。當時甘比亞之所以還沒跟台北斷交,原因可能是中共希望給馬英九面子,不想那麼快就打出「烽火外交」牌。如今蔡英文的520就職日期近了,外界議論紛紛認為,這是北京對台北送出的第一道警訊,預示「外交休兵」時代之終結。

17日晚間的斷交事件,並不意味著台灣的國際外交空間,已經遭北京「敲響喪鐘」;事實上,早在2013年,甘比亞就跟台北沒有實質聯繫了。班珠爾(Banjul,即甘比亞的首都)早就對中國頻頻叩門,如今時機成熟,才身先士卒,擔任中共毀台的開路先鋒。當然,我們能夠理解,每個國家有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幸福權。

假如北京真想透過甘比亞事件,給蔡英文的總統就職,來個「震撼教育」;中國這次先發制人,的確贏取些許得分,然而,它所贏得者將是個窮困國家,在雙邊關係上,也始終會是個「寄生者」。美國中央情報局發表的調查資料,《世界概況》(the CIA World Factbook)內容顯示,甘比亞與台灣維持外交關係時,是個GDP世界排名182位的窮國(中國排名第一,台灣則排名21位)。因此,與這類國家建交,也將是單方面提供基礎建設資金,來餵養賈梅政權(Yahya Jammeh,現任甘國總統),以及增加該國資深、貪腐高官的銀行戶頭存款。專文也引述英國《獨立報》的看法指出:「甘比亞是個殘破窮國,藉由恐懼進行統治」;看起來這個專制政體跟北京真的很「速配」。

烽火外交,北京恐引火自焚

假設北京主導這次的甘比亞斷交事件,並藉此向台北發射「烽火外交」號令,想用「恐懼威脅」,來懲罰台灣人民透過民主機制,選出自己矚意(卻是中共不悅納的)總統;那麼基於提供更多「金融誘因」、「經濟協助」,來拉攏台北其它22個邦交國的手段,將會在中共內部,加速如法炮製。北京當然可以透過這類運作模式,進一步孤立台北,對台灣人心造成短暫衝擊;然而,北京卻終將飽嘗台灣民心,距離中國越來越遠的「反效果」。

北京打算使出「烽火外交」的開打戰略,對台灣造成的後果如何?專文指出,台北可能會因而失去一點點,能在聯合國大會,適時幫台灣發聲的機會;意即,聯合國大會偶爾會提出動議案,要求讓台灣「有意義參與」,一些聯合國的特殊任務組織;如未來情勢逆轉,這類在UN支持台灣的聲音可能會減少了;然而,其後果絕對不會是「災難性」的。

務實而言,台灣需要的外交力量,絕非透過幾個微型邦交國,偶爾幫台北講講話;而是在國際事務上,扮演舉足輕重地位的國度,例如美、加、日、印、澳,新加坡,以及其它國家。透過這類實質性「非官方」關係的推展,反而對台北的發展活力、未來前景,更加有所俾益。台灣現在僅有22個邦交國,未來如果可能參與聯合國組織,絕不可能是透過這類勢單力薄的小邦交國,如諾魯(Nauru,位於南太平洋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的小島)、吐瓦魯(Tuvalu,南太平洋島國。由於地勢低窪,最高點僅海拔4公尺,溫室效應引發的海平面上升,對吐瓦魯造成嚴峻威脅),能在聯合國大會投票支持台灣;而是因為美日等其它舉足輕重國家,看重台北的經濟實力。

從「後現代國家」的觀點來看,台灣不會因為失去這類微型邦交國,就淪喪其國際參與空間。過去台北,花費太多資本,來維持這與類微型國家的邦交關係;未來,應該挪出更多比率精力,用來發展跟一些國家的實質「互利」關係,而不必太在乎,在聯合國有多少代表席次支持台灣所代表的「數字迷思」。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