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200多年前台灣原漢界址圖 首次公開展出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200多年前台灣原漢界址圖 首次公開展出

 2017-12-10 12:49
〈十八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首次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出。圖/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十八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首次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出。圖/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200多年前的台灣是長什麼樣子?清帝國時期標記原、漢分界位置的〈十八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首次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出,地圖全長404.5公分,寬49.2公分,記錄臺灣200餘年前龐大的訊息,是臺灣極為珍貴的文化資產。

〈十八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為旅法漢學家侯錦郎所藏,在因緣際會下輾轉從海外回到臺灣,經臺大歷史學系周婉窈教授及南天書局魏德文先生引介,侯氏家屬同意寄藏於臺史博。

「界址圖」為清帝國繪有原住民和漢人分界位置的特殊輿圖。此類型地圖繪製不易,需3至5年才能繪製調查完成,目前所知僅有6幅,分別藏於臺灣、中國、英國、俄羅斯等地的博物館或研究機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指出,本幅地圖不同於各地所藏的版本,畫工精細且字跡工整,並載明了更豐富的地名資訊,標示了帝國為了防止人民越界而設立的實體建物,如:隘寮、界碑、土牛溝等,呈現臺灣200多年前的地理想像與帝國統治形式,無論在研究臺灣族群互動、移民拓墾及清帝國行政軍事體系等都是難得可貴的新史料。

臺史博表示,特展中除了18世紀原漢界址圖,同時1:1地搭設當時阻絕原漢往來的土牛堆、土牛溝意象,並結合多媒體互動讓觀眾瞭解、對照當今地圖與當時的原漢界線。展區也搭配描繪原漢生活的風俗圖、采風圖與畫報等文物,讓觀眾看見地圖描繪下的族群生活與互動關係。

除了〈十八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外,本次特展所展出的〈道光臺灣輿圖〉、〈清末基督長老教會傳教區域圖〉都是罕見且具特色的臺灣古地圖,訴說清代臺灣社會的變遷與轉折過程。在展覽中也展示了日本時代、戰後以及當代之社區、多元主題地圖,觀眾可以從中感受地圖的理性與感性,以及傲慢或者偏見。

臺灣歷史博物館「地圖很有事:地圖的臺灣史特展」以不同時代、主題、形式的地圖,呈現空間繪製的歷史,並透過地圖展現臺灣社會變遷的歷程與多變的面貌。展期從12月9日起至2018年8月12日,在臺史博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1特展室展出。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