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表彰寫實作家王默人的文學貢獻,清華大學已彙整文壇等各界對作家的推薦,向主持諾貝爾文學獎評選作業的瑞典學院送件,推薦王默人角逐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旨在表彰「於文學領域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之最佳作品者」。清大指出,王默人的作品深具歷史價值,小說反映底層人民的真實處境,值得受到世人重視。諾貝爾文學獎將在今年10月中旬公布。
王默人本名王安泰,1934年生,祖籍湖北省黃梅縣。1948年底來台,曾任《中華日報》、《經濟日報》記者、《中國時報》撰述委員暨「人間副刊」編輯、《聯合報》記者。1950年代開始從事創作,作品以小說為主,刊載於各報章著作逾百篇,包含《外鄉》、《地層下》、《阿蓮回到峽谷溪》、《沒有翅膀的鳥》等。
在威權年代仗筆直言碰觸禁忌 因而遠走美國
王默人作品關注工商社會在歷史轉型中所引發的價值衝突、精神痛苦與情感震盪,文字樸實銳利,能巧妙地將新聞寫作的冷靜筆觸轉移到小說寫作,細膩深刻描繪人物在困境中與命運搏鬥、至死不屈的形象與精神。
1985年王默人離台赴美,曾任美國舊金山《國際日報》採訪主任、《中報》經理、海華電視總編輯等。2015年獲頒清大名譽文學博士學位。現與夫人周安儀定居舊金山。
清大出版社近日重新編印《王默人小說全集》一套4冊,及其夫人周安儀女士的《相見不如不見》新書。昨由清華台灣文學研究所、王默人周安儀文學講座聯合主辦此部巨著的發表會。作家因身體因素未克出席,但文壇人士仍齊聚一堂,探討此套作品產生的影響。
清大校長賀陳弘表示,王默人的創作生涯執著認真,不向強權屈服,只書寫自己想寫的,這正代表了清華精神,作家因仗筆直言、在威權年代碰觸到禁忌,於八十年代遠走美國,也與這一精神相呼應,「清華除了大樓和大師,也需要大愛,王默人正代表了這種大愛。」
王默人的小說反映作家高尚情操 也是台灣的抒情
賀陳弘說,王默人文章中的博愛與真實,反映了高尚的作家情操,希望未來可通過清華的舞台,推薦王默人先生戴上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
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李瑞騰指出,王默人小說敘述跨海逃難來台、在底層社會艱辛生活的省外人士遭遇,有時局的大背景,也有小人物在今昔之間的繫念與煎熬,如一幅現代流民長卷,照映史實,牽繫萬千在台底層外省人的心靈。「他的小說也書寫本省民眾,如農民、鐵工廠領班、礦工女兒等,著眼於台灣在經濟開發過程中的社會矛盾及諸多不公不義現象,寫的主要是小人物的應變、挫折、創傷與救贖。」
李瑞騰指出,王默人在歷史的框架裡、現實的基礎上創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故事,他們或來自中國大江南北,或來自台灣的偏鄉社會,「王默人的小說正是台灣的抒情。」
國立台灣文學館創館館長林瑞明建議清華在推薦王默人角逐諾貝爾文學獎之前,可先為王默人爭取國家文藝獎的肯定。
清華大學人社院院長蔡英俊表示,王默人、周安儀夫婦創立文學講座的要點,在於人文教育以及文學演講與社會生態的結合,盡顯世代傳承真意。清華台文所所長李癸雲則指出,此一持續性的講座是清華大學的人文寶藏,也是台文所任重道遠的責任與義務。
王默人作品小檔案
王默人的創作歷程相當長,從1952年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劫後餘生》,至2010年出版的長篇小說《跳躍的地球》,長達58年。《跳躍的地球》是王默人自覺「整個生命和寫作過程的一個交代」,全書手稿捐贈清華大學。
其創作以小說為主,計有71篇中、短篇小說。出版作品除 《外鄉》(1972年)、《跳躍的地球》(2010年)兩部長篇小說外,另有中、短篇小說集《孤雛淚》(1958年)、《留不住的腳步》(1968年)、《沒有翅膀的鳥》(1974年)、《地層下》(1976年)、《周金木的喜劇》(1979年)、《王默人自選集》(1979年)以及《阿蓮回到峽谷溪》(1984年)。
王默人早期照片。圖/清大提供
清華大學出版社最近重新編印王默人全集。圖/清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