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曾文忠彩繪美濃原鄉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曾文忠彩繪美濃原鄉

 2019-08-05 13:38
曾文忠與筆者合影於〈美濃東門樓〉大壁畫前。圖/蘇振明提供
曾文忠與筆者合影於〈美濃東門樓〉大壁畫前。圖/蘇振明提供

1995年,我受聘農委會企劃編著《田園之春》百本文化叢書,因要執行《我家住美濃》的客家主題繪本,因而與曾文忠畫家共同完成這本圖畫書。這本書中收錄曾文忠60歲前的水彩家鄉風景,透過明亮輕快的畫作和文字介紹,25年來此書已成為美濃客家文化與產業的入門指引。

25年後,曾文忠榮獲客委會邀請於國父紀念館舉行「美濃鄉思情」特展;展出美濃老街、美濃河、美濃產業三大系列油畫作品。年屆86歲的曾老師寶刀未老,在此展覽中不僅充分表現其活力十足的筆力和創作能量,更可自如大河史詩般之鄉土長卷巨作中,感受到藝術家對家鄉故土的濃厚情感。宛如故鄉生命源頭的美濃溪,在曾文忠的畫筆之下,美濃溪後的青綠山巒,溪岸旁受土地滋養的作物,以及美濃的客家民俗生活一覽無遺。

出生美濃的畫家曾文忠,他的畫作可說是美濃原鄉的圖像寶庫,讓展場中的遊客看了畫作,就會興起想到一遊美濃的念頭。然而畫家笑著說:「從我小時候出生到現在,我看得見的東西,我想得到的,我通通把它畫出來,不然這些都消失了。你現在到美濃來旅遊,已經看不到我畫筆下的美濃美景,所以我一定要把它畫出來。」

曾文忠水彩創作的深厚基底,應與日治時期石川欽一郎來臺,為臺灣開啟英國風透明水彩的寫生技法有所關聯。從曾文忠的水彩創作可見水份滋潤,不僅將土地的陽光、色彩與生活景象,一一捕捉進畫面中。山清水明的用色,使山巒乾淨翠綠又帶一點紫色,而源自島嶼山脈的溪水更是波光粼粼。尤其美濃河系列畫作中河岸竹林菜園的描繪技法,讓人聯想到藍蔭鼎的竹林村舍與養鴨人家。


曾文忠〈美濃河系列─菜園〉。圖/蘇振明提供

老畫家聊起自己的原鄉創作,他說:「年輕時候,只要有藍蔭鼎的畫展,我一定反覆多次欣賞。藍蔭鼎畫下他的宜蘭故鄉,我畫的是孕育我成長的客家美濃河原鄉。」

畫作中所描繪的美濃小鎮,彷彿是獨立於世不受汙染的世外桃源;在溪岸撈捕魚蝦的舊時情景,早晨揹著書包上學或者上街勞動,婦女長輩身著藍布衫、頭挽髮髻,以及日出而作、依水而居的生活隊伍等。因曾文忠繪畫技法熟練,故下筆輕快又精準,寥寥幾筆即能鮮活呈現,以靈巧筆觸流暢地描繪在菜園籬笆中播種採收的婦女,或者在沿岸拋網撈捕魚蝦的男士勞動。曾文忠雖使用西洋畫媒材,也可以揮筆如水彩般輕盈熟練,畫出有別於西方畫作的東方油畫美感。

客家先民有著晴耕雨讀、敬惜字紙的美德。經由策展單位的規劃,觀眾可在展場中看到一座木造手工彩繪版的客家美濃敬字亭。這座敬字亭四邊彩繪了美濃風光,並書寫敬字亭的文史典故,與展場中曾文忠的老街和夥房系列畫作相映,導引觀眾走入美濃文化與勞動生產的時光隧道。

曾文忠作為美濃客籍在地畫家,將愛鄉之情化作對美濃在地與客家文化的美育推廣,其畫作中鮮明的客家意象,傳達出縱使滄海桑田,但是客家文化延綿不絕,值得再三回味與延續的意念,十分值得各位到展覽現場參觀體驗,感受創作者的創作動力與愛鄉情懷。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