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人權教育向下扎根,國家人權博物館首次在繪本創作方面,公開徵選出8組創作者進行文本的提案,並在今(15)日舉辦「畫話一座島的故事:人權教育繪本徵選計畫」成果發表會,《王子雜誌》創辦人、政治受難者蔡焜霖忍不住哽咽表示,過去作為禁忌的故事,現在卻感受到許多年輕朋友試圖理解、並轉化為創作的養分,看見轉型正義的微光,非常感慨。
人權館今天舉行「畫話一座島的故事:人權教育繪本徵選計畫」成果發表會,館長陳俊宏、政治受難者陳欽生、蔡焜霖、繪本工作坊老師林真美、林蔚昀、陳培瑜、各組創作者及國內16間出版社等來賓共同參與。
陳俊宏致詞時表示,人權館自去年成立出版中心,繼今年初與春山出版社合作出版《讓過去成為此刻——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也規劃台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 在這樣的基礎上,邀請出版社朋友們共同協助,期待這次的成果能成為台灣人權教育的素材,進而思考轉化為不同媒材創作的可能性。
蔡焜霖說,希望50年代那些遭遇白色恐怖壓迫的年輕生命,不僅僅是長年自己內心擔負的責任,更可以持續傳承給下一代,了解當年台灣的歷史。
陳欽生指出,在人權館所推動的許多活動裡,發覺那些難以用言語表達的受難經驗,居然可以用一首歌、一本繪本表達出來,甚至是許多年輕父母帶著幼小的孩子一同參與,因而感受到台灣社會充滿了愛與溫暖,這就是自己依然能夠站在這裡分享自身受難故事的動力。
此次徵選有54位創作者報名參與,並有8組創作者脫穎而出,今天頒發前三名:一獎由黃薏文《火車》奪得,通過貫穿全台、一路強迫抓取民眾上車的擬人化火車意象,來象徵國家暴力的濫用 ; 二獎得獎者盧貞穎《我希望》則以希望為主軸,將受難者與家屬視角並置,邀請讀者同時以兩種視野觀照臺灣的白色恐怖歷史 ; 三獎得獎者簡士閎《花火》,以鄭南榕之女鄭竹梅的角度出發,帶領讀者回到那一場最後的團圓飯。
國家人權博物館表示,持續拓展人權議題的多元思考,展覽方面預計於4月因應言論自由日,推出聚焦戒嚴時期庶民「言論獲罪」政治案件特展,5月則推出「大浪襲來—綠島新生訓導處『再叛亂』案的真相與平反特展」等,再探1953-1956年間官方指控的「綠島新生訓導處再叛亂案」事件;建立白色恐怖講師及藝術家師資庫,打造「108課綱啟動,你素養了嗎?」校園人權議題融入課程,已開始受理全國高中校園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