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最大華文報刊——《新報》
陳維健有了自己的媒體——《新報》,為什麽叫新報呢?一新,取之於國名新西蘭;二新,來自於國父孫中山,1902年在檀香山創辦了《檀山新報》,也是一份《新報》。將兩個「新」兼而融之,就是陳維健一家的辦報宗旨。
陳維健踏足新西蘭歲月初期,尚無自己的媒體,當時馬來西亞華人在新西蘭有一份報紙,維健開始時常給該報投稿,包括也在該報刊登六四紀念活動廣告等。維健維明兄弟與一批新西蘭朋友堅持每年舉辦紀念六四活動。有一年六四前,這家媒體的老板接到中國大使館通知,不能在報紙上刊登六四的廣告,不能發表這方面的文章。一氣之下,維健維明兄弟決定自己辦報。
陳維健說:我們還有個副業——西紅柿農場,租用了一個玻璃棚暖房,種植西紅柿。我們的第一桶金,就是從西紅柿農場獲得的。我們白天在暖棚裏種植西紅柿,晚上在燈下撰寫與編輯報紙。
《新報》一出,一發不可收拾,最初是周報,後來改版成雙周刊,成為新西蘭最大的一份華文報紙。
報紙面向新西蘭華僑,運作量發行量非常大,所以也沒有打上特定的反共政治旗號,比如:民主思想宣傳與六四紀念等,也只是報紙內容的一部分,所以當時中共使館一直在做我們的工作。這是第一份由中國大陸人主辦的報紙,以前都是香港、台灣人在海外辦報。陳維健的報紙超過了原先的那些華文報刊,影響出去,名聲出去了,引起了外界廣泛的關注,自然也引起了中共使館的重視。
陳維健介紹:當時中共駐奧克蘭總領事約我們一起喝酒,做我們的思想工作,說是國家發生了很大變化,你們也要回去看看,希望我們辦報的方向要改變、調整。本世紀初,法輪功天安門自焚事件發生,中國使館文化參贊找到我們,提供了官方的各種資料,意思很簡單,希望按照中共的宣傳口徑向外報導。我給使館回信道:「閱讀了使館提供的資料,但《新報》有不同的解讀,你們的資料無需在我們的小小媒體上刊登,你們已在各大媒體上都有刊登了,倘若你們的文章沒有地方發表,《新報》一定會優先刊登你們的文章。這也《新報》與中共的最後一次正面交道。
中共建政初期,政府通過沒收股份、公司合營、清理關閉等手段,清除了私營傳媒,堵塞了自由媒體窗口,自此中國的公眾媒介、出版物,及後來的互聯網等,僅一個管道、一個聲音、一個主義,由執政者嚴控所有媒體的話語權。《新報》在新西蘭的成功,無疑是一次革命,一次解放,一次自由民主的勝利!
文藝版「朗素園」馳名中外
《新報》面向海外華僑,除了國際國內新聞以外,還有社會政治欄目,及文學、文化藝術創作等欄目。
陳維健得意地介紹道:《新報》有特色的文藝版,宣傳中國文化,弘揚中國文化。《新報》得天獨厚的是,我們的岳母岳父,在國內均是資深媒體人。
陳維健、陳維明是兄弟,他們的妻子也是一雙姐妹,大幼二幼,他們的岳母是周素子,是獨立中文筆會會員。
關於岳父陳朗,陳維健介紹說:「我岳父是中國戲劇家協會的一位資深戲曲研究專家,曾擔任中國戲劇刊物《戲劇論叢》的主編。」《戲劇論叢》是一份屬藝術性刊物,研究當代戲劇問題、作家作品、舞台藝術,及介紹成就顯著的戲劇藝術家生平、創作道路和藝術實踐經驗的刊物。
維健介紹道:「陳朗每天與我們一起上班,把著《新報》文字關,正因為有他的監督與指導,《新報》的打字員、排版員時常打趣說,在《新報》的工作幾年,我們的研究生學歷也完成了。在陳朗下面工作,這些人的文字功力都得到了大大提高。老先生一絲不茍,一個錯字都不肯放過。即便是上了版面,校對時發現一個小小的標點問題,他也非要糾正不可,才能出版。有這樣的資深編輯為《新報》把關,《新報》的文字與版面質量,可想而知。」
有位香港學者說:你們是以編輯《四庫全書》的精神,來編辦一份免費的報紙。維健感慨道:「《新報》離不開兩老。」
周素子與陳朗抵達新西蘭後,便配合《新報》的工作,第一、他們為《新報》文字把關。維健說:「海外媒體最大的問題是文字上漏洞百出,有時甚至慘不忍睹,有這兩位資深編輯把關,我能自豪地說,文字上《新報》是最好的,無可挑剔的。第二、《新報》為兩老提供了一個版面——「朗素園」專欄,這一欄目就是宣揚中國文化,其中還包括中國文化名人掌故等,圖文並茂。
維健自豪地說:「海外華文媒體,沒有一家報紙的文藝版可以與『朗素園』媲美,十數年來『朗素園』的口碑與影響力,遠遠超出了新西蘭疆域,很多國內的、海外的文化名人,紛紛來信來函要求將每一期『朗素園』專欄寄給他們,並予以非常高的評價。」
其時《新報》已經積攢了自己的產業,比如《新報》獨立的辦公樓與印刷廠,這在海外中文媒體業中是罕見的。
田牧、周素子(中)和廖天琪合影。圖/田牧
溫婉典雅的作家周素子
關於周素子,胡平有這樣的描述:「五七年反右時她還在上大學,就被打成右派。她的丈夫陳朗先生也是右派。夫妻雙雙被發配大西北,後來陳朗被送去青海的勞改農場,這一去就是十三年。周素子則獨自帶著三個未成年的女兒,先是在蘭州,後來一路流浪到杭州,靠打零工,甚至撿破爛維生。二十年後右派改正,夫妻始得團圓。憑著周素子的堅強與遠見,一家人歷經艱辛磨難而不散,而且三個女兒都考上了最好的大學。周素子出身名門,擅長詩詞音樂戲曲。她的文字滄桑厚重,樸素典雅,簡潔含蓄。」
周素子的作品有:《右派情蹤》、《晦儂舊事——老家的回憶》、《周素子詩詞鈔》、《西湖賦》等。
廖天琪稱讚道:書香門第出身的大家閨秀周素子,青年時代就容貌精緻美麗,氣質不凡,多年的艱辛經歷也剝奪不了她秀外慧中的品貌,而她的文學作品,文字典雅、斯文而雋永。閱讀她的自傳《晦儂舊事》,敘事詳盡,細膩逼真,哪怕是描述最為悲慘而屈辱的經歷,都毫無怨怒的戾氣,反而字裏行間透著對人性的深沈理解和寬容,不但凸顯出濃濃的文學素養,也隱含一種精神上的超越。她不僅博學能文,又善詩賦,欣賞她的詩集《周素子詩詞鈔》,其舊體詩與詞,也是非常美,對人文景物的描述,韻調優美,意境遠渺,可以說是文如其人。她的才情堪稱才女,而傳奇性的經歷,又提供了她豐富的寫作素材,使得她在文學上有這樣的令人矚目的成就。素子近些時日,身體不適,行動不便,健康狀況不佳,世界各地的周素子文友,都非常關心她,非常掛念她。
維健介紹道:周素子出版了不少書,其中有一本是《右派情蹤》,她寫了一百位右派的悲情故事,這些故事均在「朗素園」發表,這一百位的右派經歷,可說是中國50萬右派的縮影,所以《右派情蹤》的讀者非常多,不僅描述了個人的故事,而且與大時代的背景緊密相連,雖說這些人一度是那個時代的文化名人,可在殘酷的政治運動面前,他們便成了微不足道的被社會唾棄對象。當初在「朗素園」發表時,題目用的是「右派回憶錄」,可說是一部「大時代與小人物」的生命重筆。
「朗素園」除了頌揚與宣傳中國文化外,還記錄了中國文人遭受中共的迫害歷史。(未完待續)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