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光復秘境「吉利潭」再現 中國風?原民風?族人有「異」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光復秘境「吉利潭」再現 中國風?原民風?族人有「異」見

 2017-12-06 16:34
吉利潭曾是部落傳統領域,現在拱橋、涼亭具有濃濃的「中國風」,失去原住民文化精神。圖/王志偉翻攝
吉利潭曾是部落傳統領域,現在拱橋、涼亭具有濃濃的「中國風」,失去原住民文化精神。圖/王志偉翻攝

光復鄉馬太鞍溪南岸的「吉利潭」,自古便是馬太鞍部落舉辦祈雨祭的地方,日治時期成為放木池,而後因年久失修,逐漸被淡忘。水保局投入大筆金額,重新設計整修吉利潭,美景得以重現。只是完工後的吉利潭,引來族人不同看法,甚至過於「中國風」的建設似有「矮化」原住民之疑,失去原住民的精神,也有人認為新風貌或許可以吸引更多遊客目光。

花蓮光復鄉有五顆珍珠景點,分別為北吉利潭、南森林園區、東拉索埃、西馬太鞍、中糖廠。其中吉利潭早期為阿美族馬太鞍部落的祈雨聖地,後成為日據時代放木池,當地風景秀麗,吉利潭這十餘年來一直處於地方旅遊發展未琢磨的珍珠,沒有多少人去關心。

「光復馬太鞍吉利潭周邊環境改善工程」由水保局花蓮分局編預算三千六百萬元,陸續分成五期做改善,吉利潭總面積三.二公頃,除了全長八百一十公尺的環湖步道、五座古色古香的拱橋,並規劃有馬太鞍部落「祈雨場」,也把原本水泥的堤岸改成土坡,兼具生態功能,周邊則廣植柳樹、桂花等。而這項工程,讓施工設計的水保局花蓮分局榮獲三座106年度優良農建工程優等獎(奧斯卡)。

今天水保局辦了一場對外開放典禮,並移交由光復鄉公所維護管理。

只是,廣大的潭面與軟硬體建設亮相後,立即引起不小爭議,當地部落族人認為,「一看就是中國風」,尤其吉利潭的拱橋濃濃的中國風味,形同把都市公園「複製」到花蓮,而吉利潭原本的文化及地貌也改變了,覺得水保局不尊重當地原住民。

水保局花蓮分局為了釋疑,今天也公布設計者「理念」,說明月亮在當地阿美族稱之為Mema是父親的意思,其中吉利潭設計之「半月溢洪口」及「映月拱橋」倒影的滿圓設計,就有呼應當地文化之意。又說明,早期原住民在吉利潭放置巴拉告(Palakau)臨時搭建左右兩岸的竹筏橋就是現在「三拱橋」位置,而生態浮島設計概念來自於台灣寶島,其中內部植栽配置依照台灣縣市來分配種植,植栽物種會自然演替。

這樣的說明能不能被當地族人接受?也是原住民族的光復鄉公所副主席蔡智輝表示「我們也認為不妥」,之前辦理會勘時就發現這樣的建築怎麼好像來到中國,有中國風、漢人的造景,好像「矮化」了原住民,但工程已經施作了,所以特別要求接續工程要有原住民圖騰與部落文化。

「好像來到大湖公園」,遊客受訪說,當地風景很美,但施工前應該可以多聽地方意見,如果用原住民文化融合一起會讓當地更具特色才是。

水保局花蓮分局長陳淑媛今天受訪略顯尷尬,她解釋,此計畫之前跟公所接觸時,可能未提出「原住民風」的構想,如果被認為必須改善,水保局花蓮分局將會調整,將週邊軟硬體加入原住民風與當地人文特色,也感謝各界的建議。

吉利潭曾是部落傳統領域,現在拱橋(三拱橋)、涼亭具有濃濃的「中國風」,失去原住民文化精神。圖/王志偉翻攝

吉利潭總面積三.二公頃,建有八百一十公尺的環湖步道,及五座古色古香的拱橋,今天正式開放。圖/王志偉翻攝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