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在彰化縣算是相當「先進」、由官方主辦的「半線轉轍」系列活動,28日劃下句點,總共辦理3堂「半線講堂」、2場「半線走讀小旅行」、以及1場「半線願景工作坊」,透過講座以及工作坊等活動的舉辦,凝聚在地人的生活想像。
彰化縣文化局在記者會中說,這是為迎接7年後彰化縣建縣300年作準備。並說明「轉轍」一詞,源自於鐵路道岔的轉換裝置,即「轉轍器」,可用來轉換道岔引領列車由一軌道轉至另一軌道。
文化局說,本活動是希望作為彰化在地文化轉承接續的樞紐,喚醒封存已久的場域記憶與當地民眾之認同感,並以彰化鐵道文化創意園區,作為大彰化地區文化創意轉轍起始點,串聯滾動縣內八大生活圈的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包括:鹿港放送文創區、和美街長宿舍文創園區、員林立庫文創區、田中鐵道倉庫文創園區、溪湖糖廠文創區、溪州農用文創區、二林武德文創區,共創中台灣文化保存與經濟活化之集體願景。
熟悉內情的人就知道,其實這項活動,原本是因為前任文化局長慣常採取的方法:只要有民眾對於縣內具文化資產價值的老建物有意見,文化局就撥一點經費,委外辦理相關問題的研討等活動。這筆經費原本是用於台鐵宿舍群問題討論的,只是承接的建築師總覺得有些無奈,一如4月間彰化市農會倉庫被拆後,文化局自己不敢出面,委由建築師出面「搜集意見」一般。卻也因前任太缺乏擔當,終於在文化界的強大壓力下,文化局長易人。
來自文化界的陳文彬接任的傳聞雖然已經在縣內傳了好一陣子,但因魏明谷在任命主管方面態度謹慎,寧可信任舊官僚,把一向對於文化保存問題相當關心的陳文彬,聘為文化局局長,在魏明谷內心應該也有一番掙扎,所幸他們同屬民進黨新潮流系,這一點至少讓他比較放心。
原本讓在地文史工作者既憤怒又無奈的,其實是前任局長的保守、外行與不作為。這塊讓文史工作者深感頭痛的大石頭一搬開,許多問題都迎刃而解。但原先發包的案子還是要做,承接的建築師呂政道是彰化在地子弟,因而向陳文彬局長建議,將原本只是要應付文化界的這個案子,作為為7年後的建縣300年作準備,而有了這個「321轉轍計畫」的誕生。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這個計畫只是透過臉書宣傳,外加開了一場記者會,竟然吸引了來自各地的青年超過50人參加,彰化人與外縣市各半,其中只有一位年紀稍大的「歐巴桑」級學員,她說自己雖已移居台中,對於故鄉始終有特殊的情感,一直希望彰化能變得更好,但她每次回來,總覺得除了多幾棟大樓之外,彰化始終沒有什麼進步,因而想回來看看能否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說不定可以對故鄉略盡棉薄之力,這讓呂建築師相當感動。
整個活動是透過以台南市及成大合作的例子;賴和基金會近年來在彰化市所舉辦的各種活動,尋回城市文化青春夢;以及從彰化鐵道宿舍談舊城區再生等3場專題演講,先讓學員進入狀況。接著舉辦【鐵道走走-從鐵道打開彰化多樣性】以及【舊城走走-從小西街、高賓閣認識在地文化】兩場走讀,帶領民眾深入了解彰化在地文化。
到了27、28兩日,開始讓學員各自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由10位來自各大學建築、室內設計、景觀設計等相關科系教授帶領下,分成5組,有的探討市區鐵路高架化後的道路規劃想像,例如市區是否以輕軌鐵路作為環狀連結;有的探討日式宿舍群的規劃與再利用;也有探討城市的道路以及除了小吃之外的彰化市古蹟與巷弄文化的旅行地圖等。
工作坊學員的集體創作:市區鐵路高架後的城市交通想像。圖/陳婉真
工作坊學員的集體創作:城市特色與走讀規劃。圖/陳婉真
中間穿插老師們的講解,例如逢甲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蕭俊碩分享日本京都的「梅小路蒸氣火車博物館」,該博物館也有一座興建於1914年的扇形車庫,比彰化扇形車庫早8年。透過簡報檔的分享,讓學員了解日本人在設計鐵道博物館時,是如何融入讓遊客有身歷其境之感的各種設施,例如虛擬的火車駕駛體驗,讓它成為不分年齡層,可以全家共遊的知性旅遊景點。
蕭老師說,看過梅小路的鐵道博物館,讓人深刻了解日本人對於鐵道文化精心設計的態度。他沒說的應該是相形之下,咱們彰化扇形車庫的所有權人台鐵員工,對於前來參觀人士的態度冷淡,周邊也幾乎沒有什麼解說,或讓遊客可以更進一步去親近鐵道文化的任何設施,各地的糖廠小火車,或打狗鐵道故事館、嘉義市的鐵道藝術村也一樣,千篇一律就是擺放幾台火車靜置在鐵軌上,遊客拍完照片後,似乎就沒有什麼值得駐足之處,甚為可惜。
半線轉轍工作坊蕭俊碩講解。圖/陳婉真
台科大建築系講師戴群峰則以巴黎的城市規劃為題,講述19世紀中葉,奧斯曼(Georges Eugène Haussmann)如何對於舊巴黎城區的大改造,特別著重於都市建築景觀、建築的舒適性、林蔭大道的規劃、都市下水道的設施等,讓巴黎人的生活品質大幅改善、都市交通也更為暢通。足見一個好的、有遠見的城市規劃,讓巴黎即便過了一百多年後,仍然是世界最美麗的都市。
講師們一邊講解、學員們沉浸在各自對於都市未來規劃的願景當中時,會場武德殿外面兩側看出去,交通一片大打結,遊覽車一部接著一部,都是到八卦山遊覽天空步道的遊客,塞爆周邊道路,也把學員們天馬行空的心拉回現實:要怎麼樣在只滿足於上去天空步道晃晃的遊客水平的現實中,建構一個百年後還能讓人稱羨的都市規劃;要怎麼樣在百年前曾是全台灣最繁榮的彰化縣,在7年後的建縣300年時,不要說能脫胎換骨,至少能向縣民、向世人交出一份漂亮的城市重生藍圖、讓古蹟與現代設施的便利併行、讓彰化人重新找回百年前的驕傲,有這麼多自動前來的年輕人的參與,至少就是一個令人樂觀的開始。
老師帶來的古蹟與新建築融合設計圖。圖/陳婉真
專欄、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