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台幣大升,有許多論調認為這是好事。他們認為這是台灣經濟轉骨的絕佳契機,並對央行彭總裁過去的匯率政策多所批評。個人對此有不同看法,敘述如下:
有人說我國在1998年彭總裁上任之前經濟發展是靠內需,彭總裁上任之後才改為拚出口。事實上2008年由於亞洲金融風暴,2009年台幣貶值了16.7%,但是相較於韓元(對美金)貶值了47.3%,實在是小巫見大巫,而且也顯現台幣是相對穩健的。若以此將彭總裁貼上一切為出口之標籤,實有失公允。個人查閱了主計處1984年到2016年GDP之統計,並整理了1985年廣場協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前後,以及最近三年我國的 GDP、內需、出超和匯率之資料,實在看不出台灣1998年之前是靠內需,1998年之後是靠出口的證據。請參閱下表:
1984年之後六年是匯率大變動的時代,台幣從40元左右升值到26元附近,動盪非常慘烈,也導致了企業倒閉以及往海外大逃亡的後果。1984到1989內需占GDP平均約64.3%,變化也不算顯著。出超則從最高18.5%衰退到6.1%左右,不能說不嚴重。由於匯率的遽變對產業的質變與動向之影響,往往不是短時間可看出,因此更嚴重的影響在1997亞州金融風暴前後或許看得更清楚。1996到1998內需占GDP平均大約71%左右,出超已不到2%。對於海島型經濟國家,如果說這還不算危機,我不知道什麼才算危機?彭總裁剛好在那個關鍵年代上任,18年來在自由化全球化狂潮下,尚能穩住台灣經濟發展,其實已屬不易了。
2014至2016年,匯率重新站上30元,並逐年微幅貶值到32.32元,出超再度占GDP10%以上。2016年8月也終結了出口連續17個月衰退,看起來方向是正確的。而過去三年內需占GDP平均也仍達67%,無論如何都看不出彭總裁是不顧內需,只拚出口。
有學者還以德國為例,認為馬克從1985到1995年升值42%,使得內需經濟崛起,出口業的產品競爭力也向上提升。個人實在看不懂這個邏輯。殊不知1985到1995年那個匯率狂飆的年代,日幣狂升了61%,台幣大升34%,韓元小升11%,人民幣則瘋貶了184%!可見每個國家的狀況都不一樣,此論述不知根據什麼證據,認為升值可以促進產業競爭力?
德國馬克在1994年歐元成立時兌歐元是1.37,在2001年是2.44,也就是貶值了78.1%!2002年馬克就下市全面改用歐元了。我不知道這是否德國真正佔了歐元區便宜的原因。台灣廠商每天都很認真在努力提升競爭力,並非許多人所認為的,只靠央行庇佑。如果貨幣強勢,就能逼迫廠商提升競爭力,那事情就太簡單了。川普何必反其道而行強力促貶美元呢?另外回顧1980年代美金兌日幣200多元,日本人在全球走路有風,而且幾乎買下美國;日幣大升後日本卻度過了失落的20年。可見匯率問題絕不是大家想像的那麼單純。
本文無意替彭總裁說話,只是覺得許多批評有失公允。個人看了那麼多資料,甚至認為彭總裁是過度保守了。央行其實應該更大膽讓台幣回貶10%左右,才可以稍微拉近韓元在亞洲金融風暴後對台幣的超貶,讓台灣處於公平競爭的地位。當然,由於台灣資本市場遊戲規則獨厚外資,輕視國人以及散戶,已使台灣成為外資的天堂,熱錢因此大進大出。再加上美國老大哥在旁邊監督喊話,央行有其為難之處。不過,以彭總裁的輩分與使命感,加上小英總統的信任,彭總裁在其公職的最後階段,實在應該積極取得財政部和金管會的共識與配合。在稅制上、金融工具之管理上、以及央行對匯率之應有角色等等,建立公平合理可長可久的遊戲規則,以免國人經濟發展的果實盡為外人享用。如此,彭總裁當可享有令人懷念的歷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