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德國基督教節(Evangelischer Kirchentag),6月19日至23日在多特蒙德市(Dortmund)舉行。德國基督教節每兩年舉行一次,活動的主題是將基督教信仰與世界未來的發展,及這個時代的政治和社會話題結合起來。
電子音樂祈禱會
隨著人們生活的富足和科技的發展,宗教在西歐逐漸式微,很多人脫離教會,宗教雖然潛意識地尚隱約存於人們的心靈之中,但在日常生活裡,已經無足輕重。週日到教會去做禮拜的人,愈來愈少。教堂除了是人們為嬰兒受洗或舉行婚禮及喪禮的場地之外,幾乎門可羅雀。那些著名的大教堂僅僅被觀光客當作藝術建築參觀,而不是宗教的敬拜場所。因此,如今的教會逐漸轉向更加關注社會民生的議題和價值觀的討論。一個好的牧師在講道時,不會只是引述聖經裡的故事,加以延伸它的意義,而是需要結合今天社會上人們關注或擔憂的問題,這樣才能抓住人心,吸引人們的關注甚至參與。我們的朋友羅蘭德·庫訥(Roland Kühne)牧師就是這樣一位身體力行的宗教人, 不但如此,他還能抓住青年人的心, 用音樂,用理念來感動他們,這個電子音樂祈禱會就是一個他的「發明」。
6月21日,羅蘭德·庫訥牧師在多特蒙德的西區休閑活動中心,舉辦了電子音樂祈禱活動,主題是:人權,是上帝的話嗎?這是一場社會人權話題的祈禱活動,獨立中文筆會廖天琪會長應邀參加了活動。整個大廳內站滿了一兩百名活潑善良的青年人,有的人還背著背包,顯然是從外地趕來的。也有年輕的母親帶著孩子一到來,好似參加一場盛會 。一會兒震天價響的電子音樂響起,大廳裡雖然黑暗,但是十數隻強烈的彩色聚光燈在室內交叉投影,空氣裡還註入了煙霧水氣,氣氛熱烈激動,全場的人都開始手舞足蹈地跳起舞來,幾分鐘後,樂聲嘎然而止。庫納牧師走到台前。全場的青年們都席地而坐,非常安靜,靜聽牧師的話語。
中國人的朋友羅蘭德·庫訥牧師
庫訥牧師是坎姆普市萊茵馬斯職業高校(Rhein-Maas Berufskolleg Kempen)的教師,也是坎姆普市當地基督教教區的負責人。2010年1月海地發生大地震,傷亡人數逾二三十萬,摧毀房屋建築無數。此後的9年以來,庫納牧師每年都利用學校的假期,自費帶領幾名至十數名職業學校中擅長手工藝的學生飛到海地,親自動手幫助當地人重建,雖然籌集的經費很有限,但是他們師生一磚一瓦,幫助修建了學校、孤兒院和青少年活動中心。
2010年,被判刑11年的異議作家劉曉波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但是劉身陷囹圄,妻子劉霞也被軟禁,在奧斯陸的頒獎典禮上只放著一張空椅子。聞聽此事,庫納牧師極為震驚,從那一年開始,每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那天,他都率領2至3百學生,從坎姆普趕到400公里之外的柏林,在冰天雪地中舉牌站在中國大使館門前抗議,聲援劉曉波。他說,只要劉曉波在獄一天,他就抗議聲援不止。
2017年7月13日,劉曉波在獄中被迫害而死。當年的國際人權日,庫訥牧師帶領300餘名學生與12名教師,舉行了為悼念劉曉波的擡棺示威遊行抗議活動,震驚了社會。
這些年來,庫訥牧師每一次與獨立中文筆會、德國民陣等團體一同紀念六四,舉行追思禮拜。庫納牧師曾引用馬丁路德的話說:「我們都陷在同一個網中。個別人直接遭遇到的事,也會間接地影響到其他人。如果你不能當你自己,那麽我也當不了我自己。如果窮人不能好好過,那麽富人也當不了富人。人不是孤島一個,我們大家都是中國的一部分,整體裏的一小塊。」這就是他大愛之心的泉源,他是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人類大眾的朋友。
「人權」是上帝說的嗎?
上帝說了「人權」嗎?庫納牧師問大家?讓信徒們如何去領悟神的旨意呢?
聖經告訴我們:上帝創造人、上帝又救贖人、上帝也啟示人。低沈的音樂響起,猶如暴風雨來臨前的隆隆呼嘯,庫訥牧師誦讀著馬太福音第25章:於是,王要向那右邊的說:「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裸露,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
義人就回答說:「主啊,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甚麼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又甚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裡,來看你呢?」
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這是不是上帝的啟迪?是不是傳遞著「人生而平等」、有「博愛之心」才是敬畏神的表現。我們的世界有太多的暴力、戰爭、不公不義、自私利己,「天人合一」的境界其實是東西方哲學、宗教互通的理想,只是隨著物質的發展,這樣的觀念和追求愈加淡泊了。然而每個人從自身做起,關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人類就有希望、個人生活就有悅愉。音樂再度響起,青年人再度釋放體內的青春活力,忘我地隨著震耳的節奏搖擺跳躍。
世界面對嚴重的人權狀況
如何讓信徒們觀察這個世界的人權問題呢?
大螢幕上出現了一組組悲慘嚴酷的攝影鏡頭:
——戰爭帶給了人類災難,接二連三的中東戰爭,造成了無數家庭的支離破碎,走上了艱難危險的逃難之路。
——兒童們深受戰爭的威脅與摧殘,無法獲得賴以生存的環境與援助,在人生之路的開始,遭遇著饑餓困擾,病魔纏身,死亡降臨。
——大螢幕上出現了一段幾十秒視頻:1989年六四鎮壓之後的長安街上,一男子隻身反覆阻擋坦克前進的畫面,全場報以熱烈的掌聲……
為了人權,多少人挺身而出抗爭
讓信徒們了解這個世界有多少人勇敢的站出來向強權抗爭,爭取與維護原本屬於普世大眾的權利?
大螢幕上出現了一個個人物肖像:
——甘地,印度民族主義運動的領袖,他的主要信念是「真理堅固」,以非暴力哲學思想影響了印度人民,鼓舞印度民主運動人士,他帶領印度獨立,脫離英國殖民地統治。甘地的思想也影響了全世界爭取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馬丁·路德·金,美國的牧師、人權主義者和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領袖,他主張以非暴力的公民抗命方法爭取非裔美國人的基本權利,而成為美國進步主義的象征。1964年,馬丁·路德·金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劉曉波,中國著名社會活動家、作家、文學評論家、人權運動家、《零八憲章》主要起草人之一、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大螢幕上出現了王怡一組照片,王怡與太太蔣蓉的合影、與廖會長的合影、王怡演講的照片等,庫訥牧師請廖天琪會長介紹王怡的情況。
基督徒受難者王怡
廖天琪說道:王怡是獨立中文筆會會員,曾任理事會理事,是劉曉波的好朋友,也是一位出色的作家,法學學者。2005年他成為虔誠的基督徒,三年後他創立加爾文派中國家庭教會成都秋雨之福教會,擔任教會長老和牧師。2018年12月9日,王怡在成都「秋雨聖約教會」的活動中,被中國警方拘捕。基督教徒在中國有六千萬之眾,是一股不可輕忽的民間力量。中國的教會一直處於政府控制與打壓之下,教會被視為顛覆中共政權的反恐力量——「三股勢力」之一支。2016年以來新的宗教規定,對於教會再加上幾套桎梏,牧師的佈道稿須接受審查,神職人員要由黨任命,限制和海外機構聯絡,教會不能「危害國家安全」。全國千家教堂的十字架被拆除。王怡勇敢地站出來大聲批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走向威權主義,反抗這樣的限制,同時他公開在六四這天,為國家祈禱。他成為政府嚴厲打擊基督教運動的焦點人物。一個人可以有許多不同的美德,但是在一個專制體系下,最大的美德可以說是「勇敢」,因為這是要付出個人自由甚至生命的代價的。王怡就是這樣的勇者, 他現在被加諸於莫須有的「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等待著「判刑」,我們要聲援他。全場的信徒們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獨立中文筆會會長廖天琪與庫訥牧師。圖/作者提供
香港人的追求——自由民主和法治
大螢幕上出現了香港百萬市民走上街頭示威畫面……
庫訥牧師又請廖會長介紹香港人為什麽走上街頭?他們在為什麽抗爭?
廖天琪介紹道:首先要知道香港地區人口有七百多萬,而這個月的9日,就有一百多萬市民走上街頭示威抗議,這是為什麽呢?這場運動是為了維護香港人的人權。新近香港政府推出了《逃犯條例》修法,世人都知道中國不是民主與法制國家,劉曉波的悲劇,王怡的逮捕等等,無數的活生生例子擺在那裏,香港市民不信任中國的獨裁專制政權,他們堅決反對特區政府提出的《逃犯條例》修法,這場運動稱之為「反送中運動」。但是香港政府出動警察鎮壓示威遊行隊伍,向示威民眾射擊催淚彈、橡膠彈等,造成了大批的受傷者,還逮捕了一批示威市民。勇敢的香港市民不妥協、不讓步,誓與當局者抗爭到底。6月15日,香港政府被迫擱置了《逃犯條例》修法,香港民眾暫時維護了他們的人權,維護了香港的「一國兩制」,香港市民勝利了。最值得稱道的是,在烈日高溫的烤曬之下,百萬人上街,和平理性,沒有擾民,沒有暴力出軌行為,這在世界上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現象。香港人樹立了一面光榮的旗幟。香港人爭的不僅是一條法律,他們是在捍衛民主自由的制度,不臣服於極權專制,這是跟我們每個人都有關的一種高貴勇敢的表率行動。
全場的信徒們再一次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讓我們共同參與和關心人權抗爭
我們怎麽做?如何引導信徒們為人類的人權行動呢?
一份聲明決議書
庫訥牧師擬就了一份致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懇的聯署聲明信,信中這樣寫道:我們追憶與致意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所有參與民主運動的學生與市民,我們堅決反對中國當局「六四」的血腥鎮壓;我們維護聯合國人權宣言的精神;我們珍惜並維護德國的民主、自由和法治的體制。
整個祈禱活動穿插著節奏感特強的電子音樂,銀幕上始終替換著打出圖案或有主題的影像,加上庫納牧師主持的人權議題,人們覺得這是個豐富有收穫的夜晚。生活有苦難也有歡樂,有徬徨恐懼,也有信仰希望,分擔別人的痛苦,伸出援手,分享眾人的快樂,把愛與友誼給周邊及遠方的人,生活才更具挑戰性,更有意義。 六月二十一日這一天,是德國全年白晝最長的一日,天空到了晚上十一點才逐漸地透出深藍色,慢慢地落入黑夜。夜色清涼靜謐,活動持續到深夜12點才結束,年輕的信徒們依然流連,排著隊在聲援王怡獲得自由的聯署信上簽字之後,才逐漸散去。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