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她的故事】四位來不及長大的孩子 讓她誓言不再讓憾事發生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她的故事】四位來不及長大的孩子 讓她誓言不再讓憾事發生

 2017-06-19 19:53
只因為一句話,讓長庚科技大學通識中心講師李可珊,投身於偏鄉教育。 圖/蔡育豪
只因為一句話,讓長庚科技大學通識中心講師李可珊,投身於偏鄉教育。 圖/蔡育豪

「我們是看著你的背影、跟著你的腳步長大的。」因為台東南橫一位部落家長的這句話,讓長庚科技大學通識中心講師李可珊,近三十年投身於偏鄉教育。

就讀台大外文系的李可珊,大一參加台大山地服務隊,被分發到坐火車7小時、再轉公車1.5小時才能到達台東海端鄉的部落服務,大學四年寒暑假都持續上山服務,陪伴小學生輔導功課,相處得很開心。但升上國中的孩子必需要到平地住校,只有星期六、日才回部落。「那時我跟他們的連結就少了,他們也跟部落的連結也少了,部落對他們的約束也變少。」 李可珊說,孩子們念高中高職就更不用說,就散到各地去,行為上難免有改變,才發現本來在部落很努力向上的人會提到在城市受歧視、挫折、不公平的待遇等,就會喪失信心、沒有自信,只能很受傷、落魄的回到部落。

李可珊說,原來從部落跨到主流社會是很難的,所以她決定前往美國進修「跨文化心理諮商」碩士學位,希望返國後能為部落做些什麼,能在心理層面開導他們,提供如何做好到平地生活的準備。

返國後的李可珊,先在淡江大學擔任輔導老師,三年後到長庚護專諮商中心,那裡有很多原住民孩子,是她想做的事。但當年在部落輔導的孩子們,都長大成人有家庭有小孩,他們總問她:「什麼時候再回來辦營隊?」

李可珊回憶1983年上山時,曾拍了四位十歲左右孩子的合照,但沒想到這四位孩子陸續因病延誤就醫與意外離世,連二十歲都不到。為此,她曾經難過到有一年多的時間走不進部落。李可珊眼眶一紅,掉了淚說:這太悲傷了,這中間一定有什麼環結沒有做好。

從此她開始在乎孩子國小、國中、高中連結的部份。「我要防止再發生相同的事,牽好牽緊他們的手,他們彼此也要牽緊彼此的手,成為支持的力量,在社會中不會沖散。」李可珊重新組團上山,辦著辦著,參加的部落也愈來愈多,部落的家長們希望她再訓練大學生固定回來部落教孩子。

2011年李可珊號召35位學生回到部落,「自己一人做,說走就走、說做就做。可是訓練一群人,人力是夠,卻多了很多繁雜的行政作業,但熱血的學生決定每個月都上山。」她本來想在學校成立社團,但申請流程繁複,也要有例行的文書作業要供學校評鑑,學生們最後投票決定:我們要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不要浪費拿來應付行政作業。因此決意不成立社團,成為「地下組織」服務隊,但「地下組織」很難申請學校和政府的補助,學生上山得自付部份車資、伙食費,「不夠的由我和先生補足,六年來墊幾十萬元有吧,但這不重要啦!」李可珊語氣淡定。

年長月久,有企業輾轉得知李可珊在做這些事,開始提供經費,再加上李可珊奔走募款,希望能申請關懷偏鄉社區有關的協會,「因為除了課輔,我們也做社區衛生推廣、醫療資源的銜接。家境不好的孩子,無法離家太遠,可選擇的工作就不多,所以也設置青少年獎助學金。」她指出,除了在台東的海端,也開始在屏東的恆春駐點服務,希望能做到山海教育的訓練基地,翻轉當地的產業。

在部落輔導的大多是小學生,升上國中後的孩子往往減少了與服務隊的聯繫,為了找回這些孩子,李可珊與團隊決定組團參加2015年在日本舉辦世界童軍大露營,這是第一次台灣原住民孩子組團參加,日本主辦單位還為此將報名費打了對折。

返國後,孩子們說,四年後在美國辦的童軍大露營,他們要再報名參加當志工:「我們受了這樣多人的幫助,我們應該要回饋。」孩子們開始互相鼓勵,存錢、集訓練習英文和充實自身文化認知,這是當初李可珊沒有想到的美好果實。

在部落課輔需要的是適合的教材,李可珊說,永齡教育基金會提供課輔教材讓我們使用,並培訓師資,「邏輯性非常強,每一環扣得很緊,一層一層往上疊加,每一層的疊加都在複習前面的概念,最後有總考驗,教導時用很多的方式讓孩子吸收。這套教材並非制式編寫,顛覆傳統填鴨式教材,讓孩子學習時壓力很小,很適合偏鄉服務隊去教孩子。」

為偏鄉服務三十寒暑,李可珊初心不改:「做教育,我沒有想過期限的,就一直做下去吧。」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