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兩岸漁業何去何從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兩岸漁業何去何從

 2019-12-09 11:50
台灣漁業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包括捕撈海域面積限縮,實施配額管控,合法入漁費用提高,基層漁工嚴重不足,沿近海漁業資源枯竭,養殖漁業發展停滯等等,如何調整產業結構,需要靠政策、經費、人力的配合和政府與民間資源的整合。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台灣漁業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包括捕撈海域面積限縮,實施配額管控,合法入漁費用提高,基層漁工嚴重不足,沿近海漁業資源枯竭,養殖漁業發展停滯等等,如何調整產業結構,需要靠政策、經費、人力的配合和政府與民間資源的整合。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選舉總有結束的一天,然而日子總是要過下去,回到沒有聖誕老公公的日子,且中國大陸不會消失,台灣漁業又該何去何從?

水產是未來人類動物性蛋白質的重要來源,由於具全球市場,每年國際貿易額高達1659億美元,成為許多臨海國家大力發展的產業,國際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而台灣四面環海,經過多年努力,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的捕魚國家,無論是秋刀魚、魷魚、鰹鮪魚等捕獲量均名列前茅。然而隨著國際漁業環境的變遷(以管理取代捕撈,以品質取代數量,以永續取代開發等),台灣漁業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包括外部的可自由捕撈海域面積限縮,漁業區域組織實施配額管控,合法入漁費用逐年提高以及內部的本土基層漁工數量嚴重不足,沿近海漁業資源幾近枯竭,養殖漁業發展停滯等等,如何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老舊無效率的漁船,保障漁民海上作業安全,開拓新興捕撈漁場,積極養護沿岸魚類資源,培育養殖新興品種暨市場,這些需要靠政策、經費、人力的充分配合和政府與民間資源的整合,理應是政府漁業施政的重點項目。可惜漁業始終只有在選舉時才是寶,總是為了選票才來送暖(如編列10億元經費補助農漁畜的冷鏈設備), 採短線的做法無助漁民生計改善!

兩岸關係牽動農漁業的互動。過去台灣漁業總體發展確實優於中國大陸,讓台灣官員引以為傲。然而這些年中國政府全力發展漁業,除了透過台商以及外國企業等協助大幅提升在地漁業水準外,還透過海上絲路積極拓展與東南亞國家的海洋經貿關係,情況已經發生變化,台灣官員還是自我感覺良好並不以為意。從統計數字可看出,2018年中國大陸不僅水產品出口量達432.20萬噸,出口額為223.26億美元,水產品進出口貿易也轉為順差(74.65億美元);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水產品進出口總量為311.43萬公噸,進出口總額為90.21億美元,而台灣大力推動的新南向則未見佳績。儘管中國大陸輸美水產品因中美貿易爭端,幾乎無一倖免被列入提高關稅的清單,包括羅非魚(吳郭魚)、鯰魚、海鱸、比目魚、鮭魚、鱒魚、鮪魚、對蝦、鮑魚、貽貝、生蠔、龍蝦、墨魚、魷魚、海螺、海膽等等。然而根據官方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大陸水產品對美出口量為56.14萬噸,出口額34.28億美元,進口量44.28萬噸,較2017 年,中國大陸出口美國水產品量的55.4 萬噸、總額32.21 億美元,不減反增,至於長期影響則有待觀察,台灣政府不能只冀望於轉單效益,應認清局勢,為農漁民爭去最大的利益。

水產競爭通路是關鍵

水產競爭除了生產,通路更是一大關鍵。隨著互聯網普及電商在中國大陸水產品行銷業務蒸蒸日上。根據統計,2018年中國水產品電商交易額達到271.26億元人民幣,占生鮮電商交易額的1/3。目前水產品電商面臨:水產品標準化、品牌化程度低,冷鏈物流普及程度不高,交易信用體系不完善以及流通環節成本高、損耗大等問題還有待克服。遺憾的是台灣在這方面的投入明顯不足,也未見官方公開相關統計資料,可以做比較分析提供決策參考。

在商言商,鑑於中國大陸是水產品重要的生產及消費市場,2018年中國進口了價值119.1億美元的食用水產品,儘管部分水產品種類與外銷市場,和台灣出口水產品重疊彼此競爭,但是台灣還是可以充分利用中國大陸廣大的水產內需市場,把具有台灣特色優質的水產品行銷到中國大陸與大陸民眾分享。不過在賺錢的同時亦應做好風險管控。

2020總統大選進入短兵相接的巷戰,總統候選人各個捨我其誰,不知是否捫心自問憑甚麼自己是最適當人選?可有苦民所苦?而ECFA明年到期,早收清單是否受影響,農漁民相當擔憂,政府必須未雨綢繆。希望明年大選過後,無論誰當選兩岸能重新搭橋,讓台灣產品(包括農漁產品)能更順暢,更便捷的輸往中國大陸,兩岸民眾共享和平紅利!不過就長遠發展來看,中國大陸若對台灣進口農漁產品,回歸正常程序,反而可促使台灣農漁產品食安和品質的提升,未必是壞事,就看政府如何應對了!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