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品為人類重要的營養來源之一,在全球人口動物蛋白攝取量中,佔比約17%。目前全球每人年平均水產品消費量超過20公斤,特別是全球水產貿易正蓬勃發展總額達1440億美元,成為新經濟與糧食供應的重要幫手,未來前景看好。
「新農業施政」流於空洞口號
過去在國人印象中的台灣四面環海,漁產豐富,有各式各樣新鮮的現撈魚貨供應。事實上現今的台灣遠洋漁業可捕海域面積大幅減縮;沿近海漁獲量持續枯竭;水產養殖也失去昔日榮光;主要原因在於漁業並非台灣主體產業且被視為農業的附屬,未獲得應有的重視。目前國內漁業年產值約1043.3億元台幣,雖不是台灣經濟發展主軸,但是從未來糧食需求、國家安全、經濟發展及資源維護等方面考量,漁業仍具相當的重要性。
蔡總統在選前強調會照顧漁民,四年任期將來到2020年,我們卻看不到蔡政府在漁業施政上有何具體規劃和願景可以激勵民心;即便日前大張旗鼓端出來的新農業施政內容,也完全看不到究竟要把台灣漁業帶向何方,多的只是空洞的口號(如打開大門迎向海洋,給漁民更好的生活等等),對於漁民出海捕魚身家性命遭到威脅、可自由捕魚海域遭到限縮(如沖之鳥海域),全球漁業資源日漸枯竭(31.4%的水產種群遭到過度捕撈)、養殖漁業病害叢生、外銷市場開拓不易等困境,蔡政府沒有提出具體的應對方案,明顯無力擘畫台灣漁業願景,只能隨波逐流。持平而論,蔡政府在漁業領域真的沒準備好,讓漁民對未來感到悲觀。
中國威脅來勢洶洶,台灣優勢恐將不再
反觀中國相當重視漁業發展,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漁業生產國,也是重要的消費國家。在攸關中國國家整體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中(2016-2020),漁業發展明確設定到2020年水產品總產量達6600萬公噸, 2020年漁業產值將達到1.4兆人民幣,增加值8000億元人民幣,漁業產值將占農業總產值的10%左右,漁民年平均純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重點放在調減控制捕撈業(全國海洋捕撈機動漁船數量、功率分別壓減2萬艘、150萬千瓦)、海洋捕撈產量將控制在1000萬公噸以內,以及推動水產養殖產業的轉型升級,改變傳統經驗養殖模式,朝向科技、智慧的養殖模式發展。
此外,並運用物聯網和智慧水產養殖設備的結合,讓養殖戶可以直接透過手機進行一切操作包括;巡魚池、投飼料、投藥、日常紀錄等,從追求量產轉為品質提升,全面增加漁民收益,達到小康目標。預估到2020年兩岸漁業將呈現不同風情,而台灣原有的漁業優勢將不復見。
從美中在南海的博弈透露,新海洋爭霸的時代已經來臨,對四面環海以及極力想擺脫中國枷鎖的台灣是機遇也是挑戰。新的一年,期盼蔡政府在大力改革的同時,也能關注到民生產業尤其漁業面臨的種種困境,掌握全球漁業脈動,以前瞻性的思維重新建構台灣在國際海洋的定位;並儘速端出嶄新的漁業發展方案,以漁業作為起點,進而推動海洋經濟成長,擺脫百年來位居陸上小國的束縛走向海洋大國的願景,重新做回海洋之子。
蔡政府的主事官員不能繼續坐井觀天,忽視外界局勢已經在轉變,蝴蝶效應正在產生。四年時間兩岸漁業的競爭態勢很可能豬羊變色,台灣政府能否穩住頹勢關鍵就在知人善任。若還是同一批官僚掌權,那麼到了2020年中國將翻轉兩岸漁業競爭態勢,台灣漁產品對外貿易也很可能由順差轉為逆差,漁政官員別繼續裝睡!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