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賴清德訪美,呼籲僑胞票投蔡英文和民進黨。雖然在國內不少賴粉基於對賴清德的信任,轉而支持蔡英文和民進黨,但是在台派也激起不少批評的聲浪。許多台派菁英不以為然,因為經過三年執政的失望,初選過程中的不公不義壓倒了駱駝最後一根稻草,最後還奉送沒收公投的大禮,許多台派菁英甚感寒心,可謂哀莫大於心死。此時,賴清德突然登高一呼,呼籲台灣團結,票投蔡英文和民進黨,的確令人錯愕不解。不少人不由質疑,賴清德初心在否?甚至呼籲他要做自己。
賴清德為什麼這麼做?他的動機是什麼?相信他的人說他是顧全大局、忍辱負重。對台灣政客失望的人說,他被摸頭,他太愛民進黨,大嘆他為什麼不能拿出當年對抗李全教的勇氣,對抗不公不義。究竟真相為何?
不過,就算拿這個問題當面去問賴清德,他也真的回答了,不見得所有人都會相信。就如在學術圈中,質性研究者訪談當事人所得到的資料,經常會被質疑是否當事人有美化自己的傾向,導致資料不確實。因此質性研究經常進行「三角檢證」(triangulation),比如說,研究者會訪問當事人的相關他人,以進行進一步的檢驗。
人格特質的穩定性
筆者認為還有另一個檢視的方法,就是透過當事人過去的言行來理解他今日的作為。換言之,根據心理學,個體的性格(personality)有一定長期穩定性。或許有人會提出相反的案例,比如說,有人聲稱自己是墨綠,後來又轉而親共,可見性格沒有長期穩定性。但是,如果這個人原本就是機會主義者,這是比政治主張更深層的性格,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人其實一直很一致,一直都很機會主義,只是大家誤會一場(誤會人家是墨綠)。
回到賴清德的動機。當初他初選能夠獲得台派和許多民眾的支持,就是因為他過去言行累積了龐大的無形資產。首先,民眾知道,他是愛民的。2016年小年夜台南地震,維冠大樓倒塌,他幾乎不眠不休全程坐鎮八天七夜,這個畫面依舊深植人心。次之,他很有正義感,不僅勇於取消議員小型工程款,還不計個人毀譽對抗李全教。最後,他是無私的,不執著於個人得失。也因此他早期願意賭上政治生命擔保洪奇昌和吳乃仁的清白,前年在民進黨執政低迷時勇於接下不被看好的行政院長一職,今年則勇於一人對抗全黨和整個國家機器投入初選。這樣的賴清德,多年來如此鮮明和一致的性格,怎麼可能說變就變?
開放系統的複雜度
所以,台派菁英甚為不解。就好比有一隻程式,過去輸入不公不義,就會產出勇於對抗不公不義的結果。為什麼這次輸入了不公不義,產出的竟是呼籲台灣團結票投蔡英文和民進黨?因此有人失望,甚至有人懷疑他是不是被摸頭,還有人說他愛黨甚於愛台灣。但是,以過去賴清德的行為表現,他最不缺乏的就是道德勇氣,他在乎的是對人民的責任而不是個人權位,他怎麼可能被摸頭?又怎麼可能愛黨甚於愛台灣?
筆者認為之所以此次程式輸出大出意料之外,可以從下面的脈絡去理解。好比科學實驗往往在實驗室進行,就是為了控制變因。當變因控制得當,我們就可以觀察到操弄變因是否會影響結果。好比輸入不公不義就會得到勇於對抗不公不義。但是在心理學實驗方面,開始有學者批評,心理學實驗室在實驗室進行時,是在一個封閉系統(closed system),但是實際世界是一個開放系統(open system),同時有太多因素在交互作用,所以很難預期一定會得到實驗室的因果關係。有這樣的觀念再來看賴清德的案例,就比較能夠理解了。
如果賴清德依舊是本來的賴清德,為什麼他這次沒有挺身出來對抗不公不義?是不是有其他因素干擾了他過去一貫的行為模式?筆者認為是有的。首先是大環境,台灣外有中國威脅,如果台灣這次真的讓美國不屬意的總統候選人當上總統,台美關係很可能會產生變化。而沒有美國的支持,台灣要能夠避免中國的侵略,可說是緣木求魚。
次之,賴清德會缺乏脫黨參選的勇氣嗎?筆者個人也不覺得他有這麼膽小。主要還是整體環境,不僅是因為台美中局勢如此,國內選民素質也是一個讓他難以繼續前行的因素。更明確來說,此次初選不僅暴露了民進黨需要改革,也凸顯了台灣還有很多選民其實對民主的認識相當表面。換言之,英粉不顧程序正義一定要挺英到底,就算賴清德脫黨參選,只是讓綠營持續延續初選的分裂戰火而已。或許有一搏的機會,但是如果雙輸,台灣就會陷入更糟糕的局面。因此,或許是基於這樣的考量,此時賴清德也真的只能低調行事。而這樣的決定或許需要更大的勇氣,不被了解的勇氣。
就如所羅門王的故事,今天台灣版的所羅門王故事是,真媽媽必須放手給假媽媽。因為跟她爭下去可能會雙輸,孩子反而會被土匪搶走。真媽媽只好安慰孩子,另外這個媽媽也會好好對你的,以免孩子掙脫假媽媽的懷抱,反而被土匪搶走。也就是說,筆者認為,要了解賴清德今日之言行,必須要從更大的系統思考著眼,因為在開放系統中同時作用的因素太多了,也因此難以期待每次輸入同一個變因,一定會得到相同的結果。
系統思考的重要性
假設賴清德是因為採取系統思考而做出今日的行為,他這麼做是否是杞人憂天、多此一舉?其實西方管理學中所謂的「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源自於組織學習大師彼得‧聖吉(Peter Senge),他在《第五項修練》中強調領導人要從整個動態系統環環相扣的角度來進行決策。作者本書不僅被《哈佛商業評論》譽為75年來最優秀的管理書籍,也被《金融時報》全球商業領袖票選為最具影響力的商業書籍。因為彼得‧聖吉強調的「系統思考」,正是商業領袖進行決策不能不考慮的思考角度。換言之,正是因為在一個系統中,牽一髮動全身,如蝴蝶效應一般,所以領導者必須採「系統思考」角度衡量任何決策的可能性。
因此,從台灣系統觀之,有鑑於賴清德龐大的政治能量,如果他真的選擇站到蔡英文和民進黨的對立面,加上英粉們只挺偶像不管程序正義的堅持,綠營勢必會分裂。然後再從整個國際系統觀之,分裂的綠營的敗選機率大增,如果親中勢力上台,美國產生疑慮,縮手對台的援助,台灣情勢必定岌岌可危。也或許是基於這樣的系統思考,賴清德決定了他目前的政治姿態?筆者認為不無可能。
分進合擊的系統觀
或許有人會認為筆者也不能擔保賴清德的動機是良善的,筆者的確無法擔保。但是基於賴清德過去為人民、為國家付出這麼多,筆者認為他應該是初心依舊,為國為民的心依舊不變。就如李登輝當年潛伏在國民黨,也沒有人知道他其實具有強烈的本土意識,直到他做出一番大作為。同理,有鑑於當今國際情勢,加上國內民智尚須提昇,賴清德現在或許是基於「系統思考」,所以決定先忍辱負重,顧全大局,等待成熟時機的到來。
話雖如此,筆者並不是在呼籲台派菁英採納賴清德票投民進黨和蔡英文的建議。筆者只是想透過邏輯思考還原可能的真相,還賴清德一個公道,也給他一份理解。筆者主張台派菁英應該要持續針砭時政,監督民進黨。就如同上述分析,從「系統思考」角度,賴清德挾帶強大的政治能量,所以他可能認為此時不宜出手造成更大分裂。也正是從「系統思考」角度,筆者認為一個健康的政治生態,一定需要台派菁英持續不跟現實妥協,堅持政治理想。
因此,筆者認為,賴清德可以根據他的判斷選擇繼續留在民進黨,靜待改革的良機,也靜待台灣選民的民主意識能夠隨著時間成長。另一方面,台派應該繼續主張公平正義、民主價值的政治理想,給予當局壓力。雖然看似和賴清德分道揚鑣了,但或許能分進合擊,在不同的位置繼續為台灣民主繼續奮鬥。如此分進合擊,應可建構一個更健全的系統,從而提昇台灣社會,所以台派的堅持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而在繼續堅持中,筆者基於上述分析,選擇給賴清德一份他應得的理解。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