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他們這樣愛台灣:威斯康辛大學台灣布袋戲團20年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他們這樣愛台灣:威斯康辛大學台灣布袋戲團20年

 2017-02-04 11:18
就算遠在美國,也透過戲偶,心心念念台灣。取材自Taiwan Puppet Troupe @ UW-Madison
就算遠在美國,也透過戲偶,心心念念台灣。取材自Taiwan Puppet Troupe @ UW-Madison

對很多在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念書的台灣學子而言,許多美好的快樂與感動都是來自「威大台灣布袋戲團」 (Taiwan Puppet Troupe @ UW-Madison)。那些團員們間的嘻笑聲、那些看著台灣文化受到台下觀眾喜愛時的激動,以及那些情誼和故事,是每個團員們曾經共享的回憶。

「威大台灣布袋戲團」和台灣學子們的第一次火花

臺灣學子和「威大臺灣布袋戲團」的第一次接觸,多半是在當地留學生舉辦的秋季新生迎新活動上。迎新會中,總會看到布袋戲團學生團長帶著團員們,拿著精緻又充滿臺灣味的人偶,聲嘶力竭地和每個新來乍到的學生介紹布袋戲團,邀請他們到九月初舉辦的期初聚會看看。

成員的宣傳台詞五花八門,有成員努力和新生解說布袋戲團獨特的卡拉OK布袋戲(也就是口白和音樂都已經錄好,團員只需要配合劇情操作布偶),用心說服新生就算沒有布袋戲經驗,也能在短時間內上手;也會看到老團員開心地拍著胸脯和新生保證,在布袋戲團不只有好吃好玩的,還能交到一輩子的好友;不時也會聽到團員,和新生細數自己的演出故事,驕傲地告訴新生,他們如何透過布袋戲,讓美國民眾認識臺灣。雖然每個人對布袋戲團的印象停留在不同面向,但是每一句的宣傳中都滿載著支持,都蘊含著發自內心對布袋戲團的愛和感動。

為什麼呢?因為布袋戲團不只是很多麥迪遜學子精神上的避風港,也有個實體的家讓成員們可以固定聚會、練習演出,享受毛茸茸夥伴們(三隻大狗、一隻小貓,還有一隻小鳥)的陪伴。而這個家,其實是布袋戲團兩位親切的大家長麗伶和Hiro自己的家。

「威大臺灣布袋戲團」20年的悠悠歷史

兩位大家長是「布袋戲團」的創團元老之二,從1997年就守護著這個社團在麥迪遜茁壯、成長。每次想起布袋戲團的歷史,總忍不住想,他們兩位是用什麼樣的心情,這麼多年無回報地經營著這個社團、照顧這些異鄉孩子們呢?他們是用什麼樣的力量,扶持社團走過初期風雨飄搖、沒有穩定團員加入的日子,來到現在每年有近20個固定班底的榮景;他們耗盡了多少心思,讓社團從一開始只有一齣「虎姑婆」的劇本,到現在有四個完整戲劇版本,能讓團員練習、表演;他們又花了多少氣力到處接洽,才能讓初期沒有固定演出機會的布袋戲團,到現在一年在中西部至少有三個以上的表演邀請,讓成員們有機會透過布袋戲團,和北美社群宣傳我們對臺灣的愛和驕傲。

威大臺灣布袋戲團在1997年創立之初,演出劇本只有中文配音版本的「虎姑婆」,沒有固定團長和團員班底,因此每當有演出邀情時,就只能匆忙找四個人湊團表演。在這段日子裡,團員們到處接洽演出機會,也開始擴大招生;也是在那個時候,他們意識到這些卡拉布袋戲的配音如果是英文版本,將能更有效地和美國觀眾傳達故事。因此他們在學校錄音室,重新錄製了「虎姑婆」的英文卡拉帶。

在2000年夏天時,麗伶接下了第一任的團長,開始正式組團和練習,為了替「威大臺灣布袋戲團」打響知名度,他們努力巡演,每個月至少一次在當地的小學演出。當社團漸漸穩定後,麗伶卸下社團一職改退居幕後,默默地守護社團、替社團成員擋風遮雨,並且幫助對外推動不同行政事項,而社團招生、號召演出,以及規劃聚會等學生圈內的事務,就交由學生社團團長來推動。團長的任期大概是一到兩年不等,歷任團長包括林俐君、Amy Lin、李孟澤、Wendy Ho、Charity Juang、Jerry Hsueh、薛光榮、馬鼎嵐、林子期,謝大洋與陳幼馨、以及現任的陳愷筠和劉雅琪,他們努力地維繫著布袋戲團團員間的情感,以及推動著社團的成長。

「威大臺灣布袋戲團」的劇本和登台演出

不只是社團制度上有過變遷,現有的四部演出劇本也都是慢慢積累的。每一齣劇本的最後拍板定案,都非常不容易,因為從選故事、寫稿、翻譯、故事定稿、錄台詞、配樂、試演、修改,到最終成品出來,有非常多細節需要確認,加上大家並非相關專業,因此每個步驟都會耗費不少精力,從無到有平均會花費半年到一年的時間。

「威大臺灣布袋戲團」的第一部劇本是陳清風老師提供的「虎姑婆」,從最初老師的中文版本,到中間團員重新錄製,而有了現在的英文配音版本。有趣的是,現有的虎姑婆劇中的姐姐、妹妹和弟弟,是由真實生活中的三姊弟幫忙錄製的!而在2002年時,「布袋戲團」有了第二齣劇本「周百萬」,講述一個有錢富翁忘恩負義,而受到報應的故事,這個劇本是由當時團員顧家華,幫忙撰寫改編。而四年後,麗伶改編並翻譯了社團的第三個故事「馬偕醫生」,內容是描寫馬偕醫生來臺行醫、為臺灣付出的故事。最新的一個劇本是「日月潭」,由曾經是團長的馬鼎嵐主導,並與團員們合作在2012年完成卡拉帶的錄製,故事描寫著一對夫妻如何排除萬難,將太陽和月亮找回來。

這些故事的共通點是,它們都屬於簡單易懂,且家喻戶曉的民俗故事。由於布袋戲團的演出多是在以小朋友為主的場合,因此挑選容易讓小朋友理解的故事特別重要。舉「虎姑婆」來說,不只故事生動有趣,和美國著名童話「小紅帽」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很受到小朋友喜歡。

而在演出前,大家長麗伶總會先進行大約十分鐘的投影片介紹,內容除了講述臺灣在哪兒、臺灣和布袋戲相關的歷史文化,以及臺灣和美國的連結(像是臺灣與美國間,人口數目及土地大小的對比),麗伶也會拿出一顆番薯告訴美國民眾:這就是臺灣的樣子,也是我們的精神。藉由投影片介紹,加上布袋戲表演,現場的家長、老師和小朋友,都可以很快地了解臺灣,及我們獨有的文化。

大型的定期聚會

平常沒有演出時,大家會不定期地在麗伶和Hiro的家裡聚會。每個學期大概有三次的大型聚會,而秋季期初在麗伶和Hiro家中的聚會,是­新舊成員第一次相見歡的日子。除了可以盡情享受Hiro的好手藝,大飽口腹之慾地享用各式佳餚(Hiro有許多拿手菜,像是滷味拼盤、飯糰、炸豬排和可樂餅等,這對在國外,尤其是在沒有太多亞洲餐廳的威斯康辛學子們來說,不只安慰了我們的胃,更安撫了我們想家的心),大家會開心地介紹自己,舊成員也會聊聊自己在布袋戲團的故事,一瞬間很多美好的回憶都會浮上心頭。布袋戲團的第一次聚會,總是熱鬧又溫馨的。

除了認識新朋友、和老朋友敘舊外,第一次聚會也會讓新成員試著演出布袋戲,第一場通常是由經驗老道的舊成員表演,新成員則會在接受舊團員的短暫指導後,輪番上陣演出。新成員在第一次接過人偶時,心裡總會有些不安,擔心人偶在自己手中,無法像舊成員那樣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人物性格。但經過舊成員和大家長的技巧提示,大家總能迅速上手、演得十分開心,有些具天份的新成員,更是在第一次就表現得非常專業,讓大家驚嘆。

在期中及期末的時候,麗伶和Hiro也會熱情地邀請團員們去家裡聚聚,除了大啖美食、和好久不見的朋友們聊聊近況,麗伶和Hiro以及每屆的團長也會設計一些活動,讓大家熟絡情感,尤以每年年底的聖誕期末聚會最為盛大。麗伶和Hiro除了會在家中擺起一顆大聖誕樹,上面有閃爍著佳節氣氛的聖誕燈,還有玲瑯滿目的擺飾,樹前更是堆疊數十個他們親手挑選、包裝的禮品。酒足飯飽後,團員們可以在聖誕樹下挑選禮物,在笑語喧嘩聲中拆開包裝,期待著驚喜。這對每個異鄉學子都是個滿足且溫暖的時刻,聖誕節對美國人而言,是和家人相聚的時節,而布袋戲團也讓我們在佳節氛圍中不覺得孤單。

訓練演出的小型聚會

當然,布袋戲團不只是聯絡情感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讓團員們有機會透過人偶和外國朋友介紹臺灣。因此布袋戲團也會在麗伶和Hiro家中舉辦不定期的小型聚會,時間大多是在社團要公開表演的兩三週前,讓團員有機會練習演出。而稱為小型聚會,是因每次表演,大概只需五到六個團員出演不同角色,所以這些小型聚會,只有當次參與演出的團員會參加。

為了每次演出,團員們得在事前至少聚會練習三次。第一次主要是教團員們掌握戲偶的技巧、熟悉演出的劇本,並透過觀看過去的演出影片來加深印象;第二次會讓團員們排演二到三次,讓大家學習正式演出時該注意的細節,並更精準地掌握戲劇的節奏,而麗伶和Hiro也會將大家練習的影片錄製起來,讓大家能檢視彼此的演出實況,點出進步的空間;而第三次則是正式排演,包括拆搭戲棚(這也是表演很重要的一環,因為登場和撤場也包含在演出時間,加上布袋戲團的自製戲棚精細繁複,因此能快速且正確地拆搭戲棚也是很重要的訓練環節),及確認演出流程和細節。有了這些完整訓練,團員們就能帶著人偶和道具們,征服觀眾的心。

日子一久,其實團員們和兩位大家長就像是家人,聚在一起時嘻嘻鬧鬧,私下也會互相關心聯絡。每次想起過去這近20年間,有多少遠離家鄉的臺灣留學生們,在「布袋戲團」這個大家庭裡認識許多朋友,且從彼此身上得到溫暖和力量,就覺得在海外求學的我們,能有這個暫時落腳的家,是何其幸福。如果你問團員們,在這冰天雪地中,有哪些美好且溫暖的記憶呢?相信「威大臺灣布袋戲團」會是大家一致的答案。

作者| 蘇怡帆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公共事務碩士、大眾傳播博士。現為美國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傳播學系助理教授、全球變遷與永續發展中心委任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數位媒體、新媒體效應,與科學及環境傳播。

專欄、專文等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