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傢俱都獨一無二!高雄傢俱品牌「廢物救星」創辦人楊大廣使用廢棄木材等二手建材,設計並打造全新的傢俱,讓「廢物」被賦予新生命。楊大廣在《民報之聲》接受高雄市議員參選人林于凱〈三民阿凱 - 高雄百工圖〉專訪與談, 楊大廣不只分享對於「物料再利用」的看法,更談到「不放棄任何人」的精神,相關專訪與談將於本週四(8/2)晚上九點至十點、於高雄 FM89.7播出。
楊大廣與林于凱同為客家子弟,楊創立傢俱品牌「廢物救星」主要從事回收廢棄木料、修復及製作成新的生活家用品。楊大廣因過去常在路邊看到可用的物品卻被閒置,甚至當作垃圾丟棄,覺得於心不忍,便開始踏上這條路。從被拆除的房屋廢建材中找到許多素材,對他而言,再次利用這些廢棄物不只環保,也具有文化上的意義,因為這些建材就是台灣本地所生產,也最適用於台灣的環境,只是在時代進化過程中被遺忘了其價值。
林于凱說,祖父過去住在鐵路新村,被強制拆掉後多年,他曾經回去舊址,看到很多廢棄木材。楊大廣也曾去鐵路新村尋找舊料,他只撿拾一戶其中十分之一的廢料,就可以夠他使用好多年。楊大廣常在路邊與經歷都更的老舊社區撿到很多廢棄家具,並重製成新家具、賦予新生命,讓它們再回到人們的生活環境中,這證明了問題不在廢棄物本身、問題在於人們不懂得使用。
同樣的,楊大廣認為在現今社會中,有些人常會因自身小缺點被社會淘汰、丟棄,最後變成社會的邊緣人。但他堅信任何物品和任何人的價值,都不應該這麼輕易被放棄並認為在生活中與待人處世中,人生總是有取有捨,沒有人可以完美不犯錯。
他認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是由自己所決定的,而不是別人以既定的觀點來界定,廢物救星想表達的也是這樣的觀念。楊大廣也分享了他當初與台東公東高工土木科等校系合作時,都會把握這些與學生交流的機會,引導學生肯定自己的價值。
林于凱補充說明,現代很多父母習慣將一套相同的標準加諸於孩子身上,這樣並不是正確的。一個人是成功或失敗,快樂與否,應該由他自己認定。由他人強貼上標籤,反而造成了很多家庭的糾紛與社會問題。如果能夠發掘孩子的優點與潛力,並適當地引導,也許會出現完全不一樣的好結果。
當前政府推出「以住代護」,賦予老屋新生命。在歐洲很多百年老屋仍可以住人,台灣或許受限於殖民文化的思維,建造房屋時就沒有考量到長期居住的需求,所以現在要處理的都更與都市計畫問題層出不窮。楊大廣認為,若把過去的居住環境剷除了,文化消逝了,鄰舍間也不再珍惜人際關係,變得斷根而無情,會是很可惜的事。
楊大廣也觀察到過去與現在的建物不一樣之處,過去台灣的建築物多依照住戶的需求而建造,個別差異性很大,而現在建物則多是規格化的尺寸,材料穩定而便宜,但在製作時便只打算使用一次,不需要時就用怪手直接拆解。因為施工方式太粗糙,所以除了鋼筋,多半都無法再回收使用。此外複合材料也變多了,這些材質被廢棄後很難
「拆解回收,就不會進入循環經濟的模式中,再次被人們使用。物品在生產前就應該考量日後要丟棄時是否方便回收再利用,才是真正對環境友善的方式」。楊大廣在盡量減少浪費原料的情形下,使用二手建材設計並製作全新的家具,因此每件二手家具都獨一無二。
此外,在製作家具時,同時也會考量:如果有一天這件家具不再被需要時,是否方便被拆解再次使用,希望留給這些新生傢俱未來還能有再一次轉生的機會。也因此,為了確保再利用的機會,楊大廣認為可以多使用組合性或傳統性榫接家具,而不要使用系統家具。
林于凱指出,廢棄物數量龐大,不只對環境造成負擔,材質中的化學與重金屬元素也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只要污染物進入地下水,就很難再用人力去處理。如果廢棄物處理成本比購買新材料更昂貴許多,自然很難推廣廢棄物回收,這部分民眾恐怕很難有完整資訊與專業能力去判斷,就需要仰賴政府與民意代表推動立法規範與限制。
※廣播節目《民報之聲》〈三民阿凱 - 高雄百工圖〉主持人為時代力量三民區市議員參選人林于凱,林將在節目中採訪高雄不同行業的職人,聽聽他們如何走出屬於自己的路,並透過了解第一線工作者的心聲,展望高雄的進路,讓年輕人願意留在高雄。讓各位聽眾與林于凱透過這些故事,找尋高雄的未來在哪裡。〈三民阿凱 - 高雄百工圖〉與〈林子盟先生來開講〉為隔週週四晚間 9 至 10 時穿插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