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除去殖民符碼誰之責?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除去殖民符碼誰之責?

 2021-03-16 12:00
作者指出,「除去殖民符碼」是成熟的民主國家必要條件,其中以中正紀念堂的轉型首具指標意義。示意圖/郭文宏,民報資料照
作者指出,「除去殖民符碼」是成熟的民主國家必要條件,其中以中正紀念堂的轉型首具指標意義。示意圖/郭文宏,民報資料照

台灣能不能成為真正成熟的民主國家,「除去殖民符碼」是必要條件,其中以中正紀念堂的轉型首具指標意義,近日其存廢又引起討論,有評論者將中正紀念堂的轉型責任歸屬於促轉會,平心而論促轉會僅是行政院屬下任務型編制的二級獨立機關,非常設機構。怎包山包海地要促轉會負起整個轉型正義之責?何況直屬單位文化部長李永得都已開尊口表態不主張拆館、拆銅像,促轉會又能如何?

且轉型正義若從微血管處檢視,全面執政近五年,僅「中正」兩字光是路名全國有多少?本土執政的地方縣市,試問拿掉了哪一條?桃園那兩尊不是也還沒下葬嗎?今天若台灣人堅定轉型正義的理念,能像挺農民、挺鳳梨般的熱情,執政者基於選票考量,必不敢怠惰,中正這一堂就及格了。文化部長當不至於說出:「抗議者立場稍趨向溫和……」等縱容話語。

威權烙印時時存在,人民卻無感

四百年來的殖民史,台灣人成了喪失歷史記憶的族群,每日的生活中:從使用的錢幣到節日、路名、國花、國旗、國歌、公共空間存有的圖像……其文化符碼都難脫殖民意識,呈現的是台灣人精神上的斷層。每年紀念二二八,只有受害者卻沒有加害者,要「台灣人往前看,忘記過去?」但威權烙印時時存在,人民卻無感?稱得上是真正成熟的民主社會?

促轉會心有餘而力不足

去年曾訪談促轉會主委,楊翠表示,曾向央行提出配合疫情汰換舊鈔時就不要放蔣中正頭像,逐步去除殖民符號,可惜蔡總統回「這不是促轉會說了算,也不是總統說了算。」怎連這起手勢也提不起?責任在楊主委嗎?楊翠的祖父是殖民文學作家楊逵,在日治時期每回被關都只是2、3天,國民黨撤退來台,他發表和平宣言,還稱台灣要成為三民主義的模範省,只是寫了一句「不要讓國共內戰襲捲台灣」就被約談,楊逵以為頂多也是關個2、3天,沒想到判決出來是關12年,從1949年關到1961年。白色恐怖時期知識份子是如何遭迫害?這些歷史事實,台灣人民未必知曉,但文化首腦李部長,不會不清楚。而楊翠恐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近日楊翠主委寫了一封短信來:「去年父親過世,我本想離開,還是放不下,忍著極深悲痛,繼續留任。無力感還是很強。但我知道,這就是我們一定要面對的。力不從心是我的心情寫照。每天都生活在無比焦慮中。真希望轉型正義工作能有真正突破的道路。未來,還要一起努力,我無論身在何處,都會跟大家一起拚,一起加油!」字句中流露沉痛之心,當一位位民主前輩們都離世,背負使命的台灣人,必須和時間賽跑。

恐懼轉型正義可能帶來短期的陣痛?

認同之路之所以糾纏停滯,因為台灣從未做好轉型正義之工程。歷經四百年被殖民統治,要建立主體意識,需從文化上下功夫。文化與教育此扎根的工作,需時間,更需精密的戰略,步步為營,才能逐步尋回台灣人的歷史記憶。

二二八紀念公園旁邊是中正紀念堂,同時紀念加害者與受害者,不荒謬嗎?人民若沒有勇氣,恐懼轉型正義可能帶來短期的陣痛,執政者自然怯於承擔除去殖民符碼之壓力而妥協,以表面的和諧掩蓋洶湧之暗潮。歷史需要台灣人民自己來書寫。一百年前台灣文化協會成立,百年後的二二八,悼念儀式結束後,學術界、文化界,政治界……又能做些什麼?全國人民應能展現前進的動力,驅動執政者掙脫歷史格局。「轉型正義」之歷史工程,是台灣人民的課程。


「轉型正義」之歷史工程,是台灣人民的課程。圖/擷自google地圖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臺,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