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他要閉關鎖國,我要乘風破浪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他要閉關鎖國,我要乘風破浪

海軍鳳山來賓招待所

2015-12-13 20:28
鳳山招待所一景:充滿恐怖記憶的大碉堡。(黃謙賢攝)
鳳山招待所一景:充滿恐怖記憶的大碉堡。(黃謙賢攝)

我最早知道「鳳山招待所」這個名字,是從白色恐怖受難者胡子丹的回憶錄中。

胡子丹連「言論犯」和「思想犯」都算不上,僅僅因為一位香港朋友在給他人的信中向他問好,當時是海軍士兵的他就莫名其妙成了「匪諜」。

十年的牢獄之災,多年的監控和騷擾,沒有毀掉胡子丹。後來他奮發圖強,成了翻譯家和作家,自傳性的作品曾獲劉紹唐傳記文學獎。在書中,胡子丹生動地描述了剛被送到海軍鳳山來賓招待所時的情形:「我被押進了招待所的一個防空洞裡,眼見『先進』十來位,或坐或躺或站,或在榻榻米横頭的泥地上來回不停走動。有穿軍服的,也有穿睡衣,抿嘴蹙眉,焦慮異常;還有一人瑟縮榻榻米上,裹在軍毯裡呻吟,『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

然後,胡子丹又被轉送入一間普通牢房:「有別於山洞的囚房才是真正囚房,傍山而建的一間間小屋,兩排各十數間。中間甬道約有一步半寬,不到百步長,盡頭處各有鐵欄柵加鐵門。小屋有兩疊榻榻米大小,門上肩高處有一郵筒般小口,是給水、給食和班長吆呼我們的所在。光線自高牆的透風孔斜入,讓我們分辨出方向和晨昏……乍睡乍醒,往往錯覺到自我失落,泣聲牢愈靜,耳語囚更愁。夜中常聽到有人被叫去談話,凌晨被送回牢房後的呻吟啜泣,這都是正常的牢獄音響。」在此期間,他甚至被綁著陪赴刑場,像杜思妥耶夫斯基那樣差點精神崩潰。

如今,我來到海軍鳳山來賓招待所,已基本看不出這裡曾是一座監獄,倒是其前身「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之形制清晰可辨。

從戰爭樞紐到囚徒地獄

二十世紀初,日本海軍橫行東亞,長距離無線電通訊成為必要需求,於是建立了東京船橋、高雄鳳山、九州針尾等三大無線電信所。其中,鳳山無線電信所於1919年投入使用,採用最先進的無線電通信技術,指揮南洋艦隊,是日本「南進」政策的聯絡樞紐。

原先,我從無線電信所的「所」字猜想,它大約是一個小型單位。進入園區才發現,其佔地之廣、房舍之多,遠超過我的想像。而據顧超光、黎高恩兩位學者合撰的研究報告《台灣光復前日軍在鳳山的軍事設施探討》披露,當時鳳山無線電信所中央有一座高兩百公尺的鐵塔,周邊建立十八座高六十公尺的鐵塔,規模浩大壯觀。整個基地呈雙重同心圓設計,今天的遺址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1945年日本戰敗,鳳山電信所軍事地位不再。國民政府接收後,將它劃分為眷村、通信電台與鳳山招待所。直到今天,周圍仍是熙來攘往、古風猶存的眷村風貌。

國民政府來台後,敗軍之將,不可言勇,總是風聲鶴唳、魂飛魄散,只好靠不斷的逮捕和鎮壓來獲得安全感。在此背景下,一些日本時代的建築物陸續被改建成監獄。在台北,原日本陸軍倉庫被改建為軍法處看守所和軍人監獄,原台北刑務所就地變成台北監獄,原東本願寺改建為情報處,原高砂鐵工廠改建為保密局北所,原新店戲院改建為軍法處新店分所。

在高雄,鳳山電信所在一夜之間變成了「招待所」。這裡主要囚禁海軍系的政治受難者,如海軍白色恐怖案、海軍台獨案、孫立人相關案件、五零年代零星的海軍叛亂案以及自由俄人案等事件之受難者。

所謂「招待所」,其實是拘留所和監獄;所謂「來賓」,實際上是囚犯。國民黨和共產黨都從中國源遠流長的「瞞和騙」傳統文化中汲取養料,共產黨以「勞動改造」這個詞語掩蓋其大規模政治迫害的事實,國民黨則以「招待所」來遮掩專門關押未受法庭審判的囚徒的集中營本質——當年的「來賓」、後來成為作家的馮馮在自傳《霧航》中形容,這個「招待所」有如「魔鬼地獄」。馮馮還提到,他的編號是卅一號,半年之後,看到一個新來的海軍官校學生,編號是一五一一號,據此推論「不過半年間,抓進來的官兵已經一千五百多人」。

1962年,鳳山來賓招待所的囚犯大都移往綠島等正規監獄,這裡遂改為「海軍訓導中心」,四年後又改稱「海軍明德訓練班」(管訓隊),轉型為負責管束軍中「頑劣份子」的「矯正機構」。今天前來為我導覽的先生,就是明德訓練班時期的教官安豐恕,後來在此安家立業,還曾擔任里長。

2005年,軍方撤離之後,此處一度閒置,後來成為「歷史建築」和「國定古蹟」,目前由「高雄縣眷村文化發展協會」展開整理規劃和保存修復工作。

從二次大戰時期日軍的無線電信所,到白色恐怖時期關押異己分子的集中營,再到軍方內部的「矯正機構」,最後成為歷史古蹟和人權園區……百年來台灣的苦難歷史與追求民主自由的血汗,濃縮在這片蒼老而堅固的建築之中。

這群建築如同一個龐大的艦隊

安豐恕先生首先帶我們參觀有「大碉堡」之稱的發電所、艦艇工廠和第一送信所。這棟建築是南北向的三連拱的長筒大跨間,精心設計、結構嚴謹。戰爭期間,為了防止盟軍飛機的轟炸,日軍在屋頂覆蓋很厚的土壤,還栽種樹木花草,使之看起來宛如普通的山包。到了白色恐怖時期,時有囚徒被折磨致死和遭到槍決,軍方常常安排其他囚犯搬運屍體,直接送到屋頂的土層之中埋葬。那時,人命卑賤如草。

入內可以發現果然別有洞天,類似窯洞的拱門,寬敞明亮,難怪被關押在此的政治犯戲稱之為「山洞」。防轟炸的結構牆、防爆門、耐火磚等,都採取近代高級工兵設計規格;就連通風口亦採取熱對流設計,使得碉堡內冬暖夏涼。

西側大廳,是當年生產登陸小艇和艦艇配件的工廠。另一側的大空間,則分割成上下兩層,厚實的原木樓梯用阿里山的大紅檜木修建,歷經九十幾年堅固如昔。二樓原來是教室、會議廳,可惜,有一部分區域毀於火災。

當海軍撤離之後,該園區被廢棄,小偷來去如入無人之境,潛入拔除鐵製品變賣。有一次,小偷潛入後還惡作劇般地放了一把火。所幸大碉堡中間是鋪設防火磚的無線電機房,隔開了大火,損失只有右半邊。

園區內規模僅次於「大碉堡」的建築,是「十字電台」,即第二送信所。這棟建築設計成十字架形狀,是為了偽裝成醫院,使得敵方飛機在投彈時「手下留情」。這裡長期用作通信電台,若干通訊器材仍放置在原處。未來的規劃是在此建立一個通訊博物館。因為這裡是日本海軍的通訊中心,室內陳設的風格宛如一艘戰艦。龐大的通信操作台如同艦艇的指揮中心,大門亦以圓形操作盤來開啓,類似艦艇中的水密門扇開啓方式。

第三棟比較重要的建築,是辦公廳舍和教室。在招待所時期,這裡被劃分成會客室、審訊室,以及拘禁囚犯的「普通號」和「優待號」——前者主要監禁普通士兵和低級軍官,後者則監禁校級以上的軍官。

其他附屬建築還有很多。比如,大碉堡北側有一棟小型建築,日本海軍時期作為儲藏室,在招待所時期和明德訓練班時期則改作為懲戒用的獨居房。狹小的空間宛如一副棺材,被關押的人,無論多麽凶悍,一兩天之後不得不求饒服軟。再比如,日本海軍期間的蓄水池,在招待所時期曾被當作水牢,被投入其中的囚犯,半身浸泡在水中,且無法向上攀爬,簡直就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對照不同園區內不同時期的建築,我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日本時代的建築兼具實用與美感,一絲不苟,百看不厭;而後來國民黨補建的房舍,無不敷衍塞責、醜陋之極。一個政權是否用心去經營一個地方,從建築的水準就可看得一清二楚:日本已經將台灣作為永久的國土,而國民黨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只是將台灣當作反攻大陸的跳板。

蔣介石為什麼對海軍充滿疑懼?

解嚴以後,當二二八屠殺、白色恐怖的黑暗歷史逐漸浮出水面,柏楊對蔣介石的看法逐漸成為台灣的主流民意:「他老是自己訂的法律,自己不遵守。就好像他是公司的老板,他規定牆角不許撒尿,他高興起來就往牆角撒一泡,好表示他是這家公司的老大。我覺得真是既膚淺而又愚昧。」

與此同時,「國粉」(國民黨的粉絲)和「蔣粉」(蔣介石的粉絲)偏偏在對岸的中國多如牛毛。在旅居海外的「民運人士」群體中,言必稱「蔣公」者比比皆是。也許因為共產黨太壞,他們就將蔣介石當成「民族救星」。兩岸之時空倒錯,讓人不勝感慨。

然而,某些人口中偉光正的蔣公,偏偏是另一些人心中窮凶極惡的閻王——那些曾被關押在鳳山招待所的受難者們,對蔣介石的暴虐殘忍最有體會。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當時的驚天大案「海軍案」之受害者。

1949年2月12日,國共內戰砲聲隆隆,國民黨敗局已定,海軍黃安艦率先棄國投共。2月25日,中國噸位最大、戰力最強的巡洋艦「重慶艦」也倒戈。4月23日,由林遵率領的海防第二艦隊發動海軍最大規模的「起義」。一年之內,國民黨海軍總計有近百艘艦艇、三千八百名官兵投共。

當時,蔣介石要依賴海軍運送人員和物資到台灣,以及與中共在海上周旋,故而對海軍的叛變事件暴跳如雷。他不願檢討自身政策的失誤,反而掀起腥風血雨的整肅運動。為了整肅海軍,蔣介石親自任命黃埔嫡系出身、「十三太保」之一的陸軍中將桂永清為海軍總司令。

桂永清與「二二八」的元凶之一的彭孟緝一樣,是個殺人不眨眼的惡魔,雖然在戰場上怯懦無能,卻樂於用他人之鮮血染紅肩上的將星。桂永清手上既有了老蔣的尚方寶劍,立即在海軍中展開屠戮。他派出情報人員至各艦艇誘捕相關人員,就近拘禁在海軍陸戰隊集訓隊或各艦艇上。

1949年5月,桂永清針對海軍官校校長魏濟民及海軍官校進行整肅,連續三屆學員全遭逮捕,許多人下落不明。有見證者指出,有人被以麻袋捆綁後直接投海。「崑崙」號艦長沈彝懋連同在海軍官校讀書的兒子沈白一起被槍決。馬尾海軍學校最後兩屆畢業生,共三個班的全部士官生都被投進監獄。在廈門撤退時,不少海軍官兵在禾山海灘被「倒栽蔥」,即將人插入海灘上的淤泥中,這是桂永清發明的處決犯人的新招。其餘活口都被帶到鳳山招待所關押、審訊。

中國近代以來的海軍史,差不多就是一部失敗史。鴉片戰爭之後,以大陸帝國自居、閉關鎖國的清王朝,跟洋人作戰屢戰屢敗,被迫學習西方的船堅砲利,投入重金籌建現代海軍。經過洋務運動,中國總算擁有一支噸位堪稱亞洲第一的「龍旗飄飄的艦隊」。沒有想到,這支外表強大的艦隊其實不堪一擊,在甲午海戰幾乎全軍覆沒。此後,清廷病入膏肓,直到覆亡於辛亥革命,也未能重建起一支有戰鬥力的艦隊。

民國肇始,需要用真金白銀打造的海軍,囿於政府財力困乏,始終是三軍中可有可無之軟肋。到了中日全面開戰之時,日軍迅速佔領中國沿海省分,封鎖海岸線;中國擁有的屈指可數的戰艦,瞬間淪為沉入長江、堵塞江面的廢銅爛鐵。

抗戰勝利,海軍剛剛重建,內戰硝煙又起。桂永清在蔣介石特許之下掀起的這場大清洗,讓許多海軍健兒淪為階下囚甚至槍下魂。海軍是相當專業的軍種,國家培養一個海軍官兵要花巨大的資源和財力,這場整肅計劃造成中華民國軍事史上最嚴重的損失,也成為軍中人權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在這場整肅的背後,不僅是國軍中長期存在的草蛇灰線般的派系鬥爭,更是蔣介石本人心靈深處對海軍的不信任——海軍在一望無垠的大海上乘風破浪,不像隨意關閉在營房內的陸軍那麽容易駕馭和控制。出於恐懼,蔣介石以「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人」的心態,不惜像當年崇禎皇帝殺袁崇煥那樣「自毀長城」。而這種對海軍的疑懼心態,又源於封閉保守的大陸型文化對海洋文明的排斥與仇視。這也正是流亡至台灣的國民黨政權始終不能實現「在地化」的根本原因。

未來的台灣,終將以人權立國、以海洋立國。優質的人權紀錄,強大的海軍防衛,將是台灣吸引友人、對抗外敵,展示軟硬兩種實力的法寶。在此背景之下,海軍鳳山來賓招待所那陰森恐怖的故事,須被永久銘記,方能永不重演。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