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醫病平台】能否多貼心一點? 簡化檢查看診流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醫病平台】能否多貼心一點? 簡化檢查看診流程

文/觀微(一般民眾)

2017-05-26 10:39
沒有效率的看診流程還會使得所有的工作人員都很辛苦。圖/Daniel Lobo@flickr,《民報》影像處理
沒有效率的看診流程還會使得所有的工作人員都很辛苦。圖/Daniel Lobo@flickr,《民報》影像處理

在美國的妹妹自從決定要開白內障以後,就一直催促我去看眼科,叮嚀我白內障要在熟得剛剛好的時候開,不然過熟、太硬就會比較痛。但我心裡排斥看醫生,所以直到妹妹手術完回台灣一趟又回美國後,才去熟悉的醫院看診。

由於我的兩眼視差很大,平常就是左眼看遠、右眼看近,經檢查發現,一直以來視力很差、只能看近的右眼已有白內障。溫柔的醫生解釋,如果對一般人,她一定會建議去做手術,但是我這隻眼睛從小視力就不好,從多小開始、有多不好都不可考了,那麼手術過後的改善幅度是未知數,很可能不會進步太多 ,所以她不建議手術。然後她拿了一張紙給我閱讀,發現我的右眼在離紙比較近的情形下還是有功能的,所以醫生又改口說,也許我可以動白內障手術,雖然不知道會進步多少,但可以再評估看看。

於是在她的建議下,轉診至另一間有進行白內障手術的教學醫院。上午八點半的門診,我早十分鐘到達,現場已經人山人海宛如百貨公司週年慶。在進診間前要先驗光,抽號碼牌就70多號,於是先等待驗光,驗光後再等著進診間看診。醫生檢查完我的眼睛後表示,就算我現在不動手術,這隻眼睛的白內障日漸惡化,最終也可能會完全看不到,與其等到失明,不如現在就手術,手術過後至少看出去會比較亮,不然如果過幾年我再回去找她,情況可能更棘手。於是給我點了散瞳劑,叫我再去驗光、做眼底攝影,以及照超音波。驗光又要再抽一次號碼牌,再一次驗光及眼底攝影,需在驗光區直接排隊,超音波則要在另一個地方出示檢驗單領號碼牌。

漫長的等待後,驗光的號碼先到,但是驗光完被指示要排隊做眼底攝影的同時,超音波的號碼也到了。做完眼底攝影,由於超音波過號,又要等好幾個人。所以等檢驗做完,又要排隊進診間。再次看到醫生已經快要下午一點。由於散瞳完無法確認該用多少度數的人工水晶體,於是要我再去一次門診。簽完手術同意書、離開醫院時,已將近兩點了。

第二次門診一樣在診間報到後被要求先去驗光。經過漫長的等待,醫生看了一下馬上就決定了度數。

手術當天,我準時到達,量血壓、點散瞳劑與麻藥、換衣服,雖然環境陌生,但有專人引導說明,感覺被照顧得很好。坐在椅子上等候時,聽到護士小姐叮嚀每一個手術後的病人接下來該注意的事項,雖是盡本分,但感覺苦口婆心,希望病人恢復良好,真是辛苦病人也知感謝,總是謝謝聲不斷。叫到我時,是用輪椅將我推進去。躺在舒適的床上,還給我蓋上被子,並親切的解釋手術室比較冷。醫生也來調整頭部的位置並提醒我要一直看著前方的強光,不能咳嗽,因為每次咳嗽,手術器械就得要離開眼睛,再進去會有新的傷口,勸我能忍就忍,盡量吞口水。醫生還說手術不會有痛感,但消毒會很不舒服,要我有心理準備,結果每一步都和她們描述的一樣,連最後撕膠帶也會預告一聲,手術期間也會說我配合得很好,讓我安心。因為醫生、護士在進行每個動作前都會先告知她們要做什麼,我要怎麼配合,所以過程讓人很放心,沒有想像中的難受與可怕。

不過,術後隔天一早回診拆除眼睛上的紗布,然後又是抽號碼牌驗光後再讓醫生看診。其實整體來說,醫生跟護士的態度都很好,但是看診的過程過於冗長,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排隊等待上。

這幾次經驗,我發現檢查過程有許多簡化、便利的可能。如果我第一次看診時,醫生在點散瞳劑前就先估量好人工水晶體的度數,那麼我根本不用去第二次門診。而且我也懷疑每個病人每次看診前都先驗光的必要性。像我就不知道第二次門診時驗光的意義何在。進了診間醫生還問我為什麼來,然後東翻西找以後說,應該要用多少的度數,就結束了看診。我不只多跑一趟,還要多付一次掛號費。如果我驗光完先去照超音波再回去做攝影,超音波就不會過號;做完超音波再攝影,時間也綽綽有餘。時間有效的利用,病人就不用一直空等。等待的時候,對面一位老先生就說,他也是要做不同的檢查,一直走來走去看各個地方的號碼,結果一個到號,檢查完另一個又過號了。對於身體已經不舒服的病人或老人來說,這樣的門診實在太痛苦。

這樣沒有效率的做法還會使得所有的工作人員都很辛苦,驗光師有驗不完的光,護理人員又要收發健保卡、叫號、給檢驗單,又要幫病人點眼藥水、測量視力,還要應付等得不耐煩的病人,忙得團團轉。

如何規畫看診流程應該是醫院要改進的地方。

更多醫病平台精采文章請至:【醫病平台專區】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文章字數 1500-2000。

因篇幅有限,本報保留刪節權,一經採用,刊出後奉上薄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如欲以筆名發表,煩請註明筆名與真實姓名)、簡單的自我介紹、身分證字號、通訊及完整戶籍地址(包括里或村、鄰)、聯絡電話和電子信箱,以及銀行(註明分行)或郵局帳號,若要捐出稿費也請附上受款單位及帳號,也可直接贈與「醫病平台」。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