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當「義民」成為一種信仰 重新凝聚新「客家」集體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當「義民」成為一種信仰 重新凝聚新「客家」集體

 2018-09-22 13:06
義民祭「聯庄輪值」舉辦盛大活動並招待親友相聚,熱鬧非凡。
義民祭「聯庄輪值」舉辦盛大活動並招待親友相聚,熱鬧非凡。

農曆七月之際,是客家族群舉辦「義民祭」的重要時節。義民祭,是以義民廟為核心的信仰活動,不僅是民俗文化的一環,更代表著客家精神的凝聚與傳承。

在歷史考據上,義民祭背後真正的意涵,反映了粵東移民在台灣落地生根的在地化過程。義民祭的起源與故事,其實就是台灣社會多元族群發展的歷程。

義民身分的出現

義民信仰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間。在清朝對台灣採取消極治理的這段期間,台灣成為閩南與粵東地區人口外移的重鎮,泉州、漳州、以及廣東省東部的移民,先後來到台灣實施拓墾。早期來台的移民大多是青壯年的單身男子,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因此以祖籍結黨成群。

為了捍衛我族的利益,不同省份和縣籍的人群時常發生衝突。由於清朝政府的漠視和消極,官方對於這些衝突無能為力。小規模的衝突和械鬥,如果沒有即時受到控制,很容易演變成全島規模的民變,在清治前期,台灣曾爆發過3次規模龐大的械鬥:朱一貴事件、戴潮春事件、以及林爽文事件。


義民祭活動中,挑擔奉飯的隊伍呈奉飯菜、準備食物給義民爺。

當台灣陷入一片混亂、官方權力鞭長莫及時,台灣島上的其他移民就成為與這些民變對抗的力量。為了保護已建立的家園與財產,當時不願意臣服於民變的人只能選擇合作,除了客家人之外,還有閩南人與平埔族原住民族人參與。這些與民變對抗的民軍,並非政府徵召的正式部隊,而在民變平息後,官方為了正當化統治基礎,便賦予在抵抗民變過程中存活或犧牲的移民「義民」的身分。


信徒手持義民旗繞行。

義民作為一種集體記憶

義民意涵其實很複雜,在台灣南部所謂「義民」,主要是以「忠烈祠」的方式紀念;然而在台灣北部「義民」則神格化,甚至出現以「義民爺」為祭祀神祇的廟宇。當時受到法令規定,粵東移民在台灣的開墾並不合法,所以義民的身分是一種法律手段,讓客家族群能夠和閩南族群享有同樣的開發權。南部地區對於合法開發身分有更多需求,忠烈祠因而成為當時客家人的身分認定來源。

除了法令上的意涵,宗教也是集體記憶的展現。在民變結束後,粵東移民為了團結對抗外人,希望能夠找到一個信仰中心,然而大家祭拜的神靈不一, 要在彼此的心靈之間尋找共同的「故鄉」,是不可能的任務。隨時間過去,人們意識到,雖然有著迥異的背景,但仍擁有共同的記憶和故事,就是在台經歷的民變和義民。因此當年保衛家園而犧牲的「義民」,在這尋求集體記憶的過程中,逐漸神聖化為大家所熟知的「義民爺」。


「放水燈」點點星光之火在河面上漂盪,彷彿點亮心中的願望。

義民信仰是移民社會在地化的重要證據,義民爺的故事,其實就是人們「在台灣」的故事。祭祀義民爺時,信眾的心靈已不再面向海峽對岸的故土,粵東移民也逐漸從潮州、梅州等縣籍的分類中被解放,重新凝聚為一個新的「客家」集體。

新時代的客家精神

當義民成為一種信仰後,每逢農曆七月二十日前夕,義民祭相關的祭祀活動和儀式就會陸續展開。「自從我有印象開始,義民祭就一直是客家人重要的慶典。」平鎮褒忠祠主任委員范振修表示,最早的義民祭主要是在春天和秋天進行,但因七月普渡在台廣為流行,使得義民祭在清末就逐漸與普渡結合。


今年義民祭在平鎮褒忠祠舉行祭祀大典,希望傳承 家人愛台灣、愛土地的保鄉衛土精神。

義民祭「聯庄輪值」可說是最具代表性的宗教組織。清道光年間,義民祭開始由不同地區的居民輪流舉辦,連年向外拓展。當值的地區會舉辦盛大活動,同時招待親友一起相聚,熱鬧非凡。這樣的傳統保留到今日,形成新竹與桃園地區合辦的十五聯庄,由各庄輪流負責主祭,輪值至今不間斷,顯見義民信仰對於客家族群的重要性。

在義民祭中,人們引頸期盼的一大亮點就是神豬競賽。日治時期政府鼓勵家戶飼養家豬,這個習慣也逐漸成為祭典的一部分。「早期的神豬體型不大,重點在於展現每戶人家對於義民爺的心意。」范振修指出,神豬在義民祭中象徵著信眾的富庶,儘管現在神豬的飼養已成為一種專業化的工作,有關神豬「神性」的故事卻從未間斷過。


義民祭的一大亮點是神豬競賽,也展現對義民但的心意。

同為義民祭重頭戲的「放水燈」,早期信眾會用竹片搭建可漂流的小伐,在上頭點香之後放入水流許願。點點星光之火在河面上漂盪,傍晩時分照亮河岸,也彷彿點亮了心中的願望。「為了跟上時代潮流,我們針對水燈進行改良。」平鎮褒忠祠副總幹事張玉燕表示,為避免水燈變成難以清除的垃圾,使用可溶於水的環保水燈,兼顧環保與信仰,更能延續義民祭典中的珍貴傳統特色。

逐本溯源,義民信仰的核心是「保家衛產」的思維。先民為了捍衛自己的家園,勇敢抵抗甚至不惜犧牲生命。延續至今,藉由信仰的力量,提醒客家後代子孫團結的重要性,持續村與庄的凝聚力量。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No.39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