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早期發展的後火車站,現在雖然不是年輕人愛逛的流行商圈,但卻蘊含許多台北市的城市記憶,也帶出台灣早期的庶民文化;為了讓年輕的學生們不要忘記自己的根和故鄉的故事,位於後火車站社區的建成國中,老師們設計了報導文學課程,帶著學生深入華陰街,了解這條紀錄著臺北逐漸變得繁華、進步模樣的老街道,教師讓學生在結束實地採訪返校後,於課堂上思考寫作的方向與主題,並運用即刻的、實際的經驗來書寫,鍛鍊學生將感受化為文字的能力。
建成國中說,華陰街不僅僅是臺北早期就已開發的地區,更是建成國中許多學生的住所與激勵學校辦學的熱心家長所在;儘管時空流轉,不變的是有一群人始終抱持著對這塊土地的熱愛,然而最早落腳的幾間店家,有的已經轉租給別人,有的還堅守在那裡,承繼著上一代,或者上上一代打下的根基。
有感於華陰街的故事,如果不去記錄,將會崩解於歲月的洗禮,建成國中表示,他們讓學生透過教師慎思後的課程設計,展開對自己社區的文字影像記錄及實地行動關懷,學習去發掘台北地方生命故事,並嘗試去發現、聆聽,再用自己的筆,刻劃那些不為人知的夢想與汗水。
建成國中表示,這次報導文學課程設計,總計進行了一個月,教師們帶領八年級的學生走出教室,尋訪華陰街上的千千飾品百貨、煙斗服裝、黃新興百貨、六洲麵線、萬祥皮件、薇薇飾品、東東玩具城等店家,透過報導文學課程引導,同學們在實地社區踏察中,觀察身邊的人事物,從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深刻的體會,真實進行採訪、紀錄及寫作等實際操作。
教師們也讓學生在結束實地採訪返校後,於課堂上思考寫作的方向與主題,並運用即刻的、實際的經驗來書寫,鍛鍊學生將感受化為文字的能力。最後,以學生的作品回饋華陰街,期許華陰街的生命故事能與更多人分享,也讓文學與社會關懷結合。
老師們說,透過這樣特別的課程學習,學生也發現,每天都會經過的華陰街,原來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奮鬥故事;他們也紀錄下後火車站產業奮力轉型與堅韌的生命成長,而這樣的學習,也希望幫學生帶來落地生根的全新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