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配合選舉步調,台中BRT在七月倉促上路,候車亭(據聞造價每座800萬) 尚未完工驗收,全線只使用5/23站就展開「工地秀」,還特請馬耳茸壓車獻秀,不幸沒有壓到好菜頭,頭一天「雙節車」就出了包,之後糗聞不斷,「BRT又出包了嗎?」成為台中市民的「問候語」。針對問題連連,市民就猜「一定是菜籃貨」,不然怎會這麼「菜」。(詳見另文台中BRT確屬「菜籃貨」)
由於「營運首年,刷卡乘車免費」的政策大甜頭,載客率的確不錯,因而有「老人最好別湊熱鬧」的忠告。不過四個禮拜的試運後,全缐23/23站加入試車營運,老人也該下水試試水溫,於是選在滿月過後,親自體驗「籃調BRT」的功力,是否正如「胡」言所唱。
首先進站刷卡,刷卡機一半不靈,一半刷起來「卡卡」的,若遇人潮,保証塞到馬路口;800萬的造價有如半開發國家的貨色。上車剛好站在駕駛座後面,正好驗證駕駛座控制台的真面目,方向盤上的三弧線標誌正是「YUTONG」公司的識別證,的確是「菜籃貨」無誤。
正午時段的空調,符合標準的「黃昏型」冷氣,只有送風的效果。至於剎車的功能,由於路況不佳,司機多屬新秀「非老手」,行進間談不上舒適感,但也不易覺察有問題。只是對沒座位的老人而言,要站穩腳步實在很辛苦;搶佔老人座的年輕人,的確是鐵石心腸,對老弱婦孺大多視而不見,或乾脆臉貼窗外。身旁一位小男孩拉緊豎桿還是搖搖晃晃,對面的一對年輕人就是穩如泰山,嘻哈如故。
真正要考驗BRT的功用,那就要看其接駁的方便性。台中市民只在台中火車站到靜宜大學之間上上下下過日子的比率應不高,方便轉乘到工作地點才是公車的真正功能:客暢其流。這次打算從西屯的東海站出發到南區的B&Q站,中間在市政府站轉乘73路公車。市政府站在文心路口,距73路的市政府站要回走近250公尺,離73路的文心路口站也要前走200公尺,頂著大太陽還只冒汗而已,若是颳風下雨,那才「僥倖」(台音語意是無奈)呢!前不著店,縮回800萬的候車室,那根本遮不了風,也避不了雨。對老人來說,豈非是種折磨?
回程在百貨公司站候車,BRT並沒依「定時」到站。剛好觀察走慢車道的公車現況,載客率明顯下降,行車速度並不比「快捷」BRT慢多少。只是班次被削減一大半,為的只在成就明星BRT!
國民黨文化就是喜歡造神,如今公車系統出了BRT,頗有獨霸武林的架勢,BRT代表了強勢文化,犧牲的正是弱勢乘客的人權。當市民發現BRT並不是為解決中港路壅塞的交通問題時,早已非選舉議題矣!
初體驗,BRT既不快也不捷,它不是功能性的,而是政治性的:旨在轉移台中港路大打結的交通困境,是標準的選舉戲碼。不過,市民當下搭BRT一年不要錢,不管它是否會變成芭樂票,對消費型市民而言,誠然小確幸,趕搭BRT也是種時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