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巡田水遊記】利澤簡養鴨中心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巡田水遊記】利澤簡養鴨中心

 2015-08-01 08:00
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位於五結鄉季新村季水路28-1號,大門以鴨為飾,十分貼切。
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位於五結鄉季新村季水路28-1號,大門以鴨為飾,十分貼切。

本系列遊記,以「巡田水」的心情遊宜蘭。

農夫阿伯晨昏身穿蓑衣,頭戴斗笠,肩掛鋤頭,在田畦間走來走去,有時挖開泥堆,讓田裡水流出;有時堆積泥土,堵死流水,讓田園充滿灌水。這種呵護田園的用心,期望作物旺盛的努力,日復一日,並視為慣常,這就是「巡田水」的精神。(系列93)

                               

           

養鴨簡史

台灣飼養菜鴨、番鴨及土番鴨之記載,迄今有300年之久。

宜蘭平原自古以來即為臺灣地區養鴨事業發達的縣份,尤以冬山河中下游與得子口溪中下游沼澤、低窪地區為重要區域,歷史有百年以上。

逃冬

早期鴨蛋、鴨肉為主要蛋白質來源之一,在民生物質困乏的大環境下,養鴨因食物來源的便利性與地區地理特性,而產生「逃冬」。

「逃冬」又可稱為稻田放牧,在稻田收割完畢後,鴨農將鴨群趕入田中啄食收割時掉落之稻穀或田中昆蟲,等到無食可啄時,再將鴨群趕至另一畦田中,繼續討食,鴨群經過亦為稻田留下可觀肥料(排泄物),有利土地肥力之提升。但農耕使用化肥、殺虫劑之後就式微。

河床養殖

地處亞熱帶的台灣,河邊水草、溪中小魚蝦與螺類繁多,這些都是鴨隻隨處可得的天然飼料,因此不花分文且有食物來源的河流、池塘等公有地遂成為鴨農集散地,鴨農僅需再自行圈圍與搭建簡單農舍即可從事養殖,人們早起趕鴨入水,傍晚趕鴨入舍,有別逃冬的養鴨風情 (潘,1998 )。為了就近照顧鴨群,鴨農並利用當地現有的稻草、竹子搭蓋成臨時簡易的居住所:鴨母寮,以便遮風避雨。

河川禁養前宜蘭縣是台灣鴨子的最大產區,現在卻排名殿後;歷經河川禁養、畜牧法納入規範的兩波革命後,部份宜蘭養鴨人家逐漸轉型為養殖、休閒兼營的新產業型態,如冬山河休閒農業區結合鴨母船體驗、信仁牧場的撿鴨蛋體驗、鴨生態簡介及鹹蛋DIY等、黎明牧場結合旅遊住宿及鴨場體驗、廣興農場的鴨母寮農村體驗活動等,都是現今宜蘭地區養鴨人家的嶄新嘗試。


基於環保考量,宜蘭縣自1993年規定河川禁止養鴨,目前飼養方式多以池塘圈養為主。

鴨稻共生養殖

宜蘭部分養鴨業者早在1980年左右即開始進行稻鴨共棲的經營模式,以生產無化學肥料及農藥施作的稻米及鴨隻產品,迎合現代人對於健康的需求,目前三星鄉有三個有機米產銷班(原鴨米)、礁溪鄉的合鴨米等業者均已投入相關生產,結合宜蘭的養鴨與有機產業開創另一個發展契機。


鴨稻共生養殖。

鴨子的故鄉

利澤簡養鴨中心位在宜蘭縣五結鄉,因沿海地區下游容易因豪雨成災,農作物損失慘重,因此多數農民會以養鴨作為另一項經濟活動,早期的五結鄉是著名的鴨鄉,而當時利澤簡就是宜蘭養鴨最盛的地區之一,並有著「鴨子的故鄉」的稱號。


鴨子的故鄉之稱的利澤簡(新合益孵化場)。

博士鴨:行政院農委會畜產實驗所

位於五結鄉季水村的「行政院農委會畜產實驗所」,為全國唯一以「鴨子」為主題研究機構。數十多年來的研究成果,除了是鴨農們最佳的解惑處所外,更使台灣的「養鴨經驗」躍上國際舞台。

養鴨事業在宜蘭,有著百年以上的歷史, 同時因自然環境的需要與配合,台灣省畜產試驗所於一九七三年便選擇了加禮宛沙丘地帶,做為宜蘭分所的駐地。

台灣省畜產實驗所提供鴨農們,許多新的資訊與技術,讓他們可以從「逃冬」的放牧方式,改為圈牧法。而鴨種的改良也讓鴨農們有更好的選擇,且培育出全世界絕無僅有的白色菜鴨,更是農委會畜產實驗所眾鴨博士們最大的驕傲。


地圖上可以看見位置就在最東邊上方。

該所因專研鴨種的改良、培育,慣稱為「利澤簡養鴨中心」,尤其白毛改良鴨種(宜蘭白鴨台畜1號及台畜11號) 成功的推廣,使宜蘭養鴨產業進入新的紀元,台灣的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為從事鴨育種工作最具規模的機構。不但選育與改良鴨種,亦將優良的種鴨推廣給台灣鴨農。

實驗所中心大門的鴨公、鴨母為農委會畜產試驗所的入口招牌。幾年前這機構已改名為「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即使現在養鴨戶已寥寥可數,即使這一帶地方已經換了名稱,但它永遠是利澤簡人民心中永遠的「養鴨中心」。


博士鴨牧場所飼養之褐色菜鴨(前)與北京鴨(後)。


白毛改良鴨種。

鴨子資料室

是一處提供著許多豐富鴨子知識的解說室。從育種直至開發多元化資源利用,養鴨儼然成為一門獨特且深厚的學問,藉著這些資料介紹,讓許多民眾更了解鴨子的生態。

宜蘭因氣候、地理水文、河渠交錯等原因,成為臺灣地區養鴨事業最發達的縣市。早期,冬山河中下游地區,每逢夏秋之交,狂風急雨,而導致山洪暴發、海水倒灌,大好農田淹浸水中,作物損失慘重,勤苦的農民便以飼養鴨子為生計,從事另一經濟活動-飼養大量鴨子,進而發展出鴨賞名產。

養鴨事業在宜蘭,有著百年以上的歷史,經由學習經驗的傳遞,所發展出「鴨」之獨特風味,當然成為名聞遐邇的地方特產,當我們品嚐甜冽肥甘的宜蘭鴨時,很少有人會想到這是當地居民克服天災、創造環境的辛苦結果。

到訪此地,從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到親水公園之間,也可以搭乘改裝宜蘭特有的「鴨母船」,來往冬山河上,體會早期宜蘭冬山地區農民特殊的養鴨方式。鴨母船係趕鴨放牧的工具船。

 


現今鴨隻孵化廠商業發展自動控制溫度、自動給濕及自動翻蛋等功能的孵化器械。


一次孵出六萬隻以上的小鴨。/ 當今飼料已由傳統挖蚯蚓、收集浮萍、下雜魚、米糠等
演變到針對鴨隻營養需要量配置完全混合商業飼料生產,增加鴨隻飼料效率。


下游的利澤簡,便在這種蜿蜒河流、多脊沙丘與廣闊濕地的環境下,發展成名盛
一時的養鴨重鎮;在沿河的水澤竹圍間,密佈養鴨人家。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