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台美學生交流/傳承文化光釆讓台灣更明亮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台美學生交流/傳承文化光釆讓台灣更明亮

 2017-10-04 03:40
台美學生2017年暑期交流,合影於景美人權紀念文化園區。圖片取自/ TASC臉書
台美學生2017年暑期交流,合影於景美人權紀念文化園區。圖片取自/ TASC臉書

英文電子報《凱達格蘭媒體》(Ketagalan Media),9月29日刊登台美學生會議(Taiwan America Student Conference, TASC)參與學生,所發表的一篇專文,名為「重新發現我的台灣」(Rediscovering My Taiwan)。這位就讀於清華大學的台灣學生艾麗莎.鍾(Alyssa Chung,音譯),分享她的探索經驗指出,我們不應過度聚焦於國際社會忽視台灣的問題,反倒應該著眼於如何將自己的獨特價值理念,向國際發聲;如此反而更能贏得敬重與認同。

台灣人向來彌漫著,拿外來眼光看待自己的迷思。例如,我們擔心著台灣大學的國際排名,掉出全球百大之外;相較於已開發國家的薪資所得,台灣如何面對低薪問題?如何面對台灣國際參與空間遭壓縮問題?如何反擊中共對於台灣的打壓?凡此種種,其所衍生的憂慮效應,讓我們越來越沒有信心。我們(似乎)變得下等;我們用別人眼光來衡量自己;我們批評自己思想狹隘;我們急切尋求國際認同卻「失落自信」。然而,我們真的發掘出自己價值與強項之所在?以下為作者的分享自述:

透過今年暑假,為期21天的台美學生會議(TASC)「探索台灣活動」,讓我自己有機會透過跟美國學生同儕的彼此交流,更進一步認識台灣這塊我們的土地。TASC是個學生經營的年會組織,一年一度該組織將美國學生與台灣結合一個參訪團隊,並推出為期3週的深度探索活動。期間透過各自不同文化背景與獨特眼光;讓台美兩國學生,得以發展多元交流,締結友誼橋樑。

這趟行程經驗到最令人震驚的事實是:做為一位灣人,我對台灣所知卻相當有限。我們途經台北、台東、高雄、台南,以及台中等地,發現各處的生活步調,以及夜市特色都有很大不同。各地原住民部落,皆有其引人入勝之處;許多獻身於故鄉家園的善心義舉,也日愈得以散播開來;從17世紀以來,台灣早就有豐富史蹟持續流傳…感謝台美學生會議TASC,提供這個難得機會與環境,讓我們得以一同「沉浸台灣」。

多數時候,台灣在地學生總希望透過自己的成長經驗,把台灣介紹給美國學生;然而令人驚奇的是,我們在參與台美學生會議過程中,反倒得以學習,關於這塊土地過去自己並不知悉的許多事情。例如,參訪景美人權紀念文化園區,就是個讓台美學生都記憶深刻的難忘經驗。

景美人權紀念園區,原為台灣戒嚴時期,警備總司令部軍法處,以及國防部軍法局所在地,該地點過去被常稱為「警總景美看守所」。在景美園區,美國學生代表首度接觸到台灣的民主化歷程;台灣學生也更深一層認識,經歷解嚴,以及建造今天民主自由台灣的艱辛足跡。美國前外交官司徒文(William Stanton),曾告訴我們這是個「現代奇蹟」。意即,從戒嚴前的白色恐怖,短短2個世代,台灣就能快速進步為「現代民主社會」。台灣過往的慘痛經歷,也同時提醒我們必須持續警戒,不要重蹈過往歷史悲劇覆轍。

前往台東太麻里新香蘭排灣部落拉勞蘭(Lalaulan,排灣族語意為肥沃之地),參加豐年祭,也是一場難忘體驗。拉勞蘭是個位於壯麗山巒,濱臨太平洋的偏遠部落。為期4天的停留行程,我們受到家人般的親切招待。包括參加私人性質的跳舞儀式,飽嚐部落傳統佳餚,見證了排灣族獨特的祭典儀式

拉勞蘭部落的參訪行程,除了給美國學生打開一扇文化之窗;也首度讓多數台灣學生,嚴肅面對原住民文化的價值思考。原住民文化,並非只是圖騰、教科書呈現的圖片;而是台灣家園多元文化的共同環節,多元本身就意味著「珍貴」

透過台美學生會議(TASC)暑期舉辦的「探索台灣活動」,我終於認識到,台灣的自我定位,不應只是透過國際排名;反倒,應將豐富的文化、歷史視野納入其中。參訪期間,我特別對於《凱達格蘭媒體》講員格溫妮絲(Gwenyth)的一句話,留下深刻記憶。她說:「沒有一個國家是完美無缺」(No country is perfect)。所以,我們該率先著眼於如何將自己獨特價值,向國際發揚出去(展現自信);如此反而更能贏得敬重與認同。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