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世說台語(華、日、台語閱讀)—/beh/是「欲」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世說台語(華、日、台語閱讀)—/beh/是「欲」

  2018-01-02 10:05
民意論壇是一個多元、開放的對話平台,無論是社會現象、公共議題、生活文化... 或是對民報的建言,皆歡迎投稿。恕不提供稿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職業、通訊地址、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
投稿信箱: twmingbo@gmail.com
我要投稿

傳自中國福建的台語,有的語彙非常古老,或可遠溯中原商周時期。台灣人煮飯菜用「鼎」,天上的霓虹叫「弓」[khīn],比喻原始合宜;我們的眼睛與操用英法語的人一般自然,與他們的 rain-bow (雨弓)或是 arc-en-ciel  (天弓)的形象一樣,就是客家話「弓」也是雷同。

漢語「要」是「欲」的古代同音假借字,粵、客語也均被同化,台語或廈門話則食古不「要」。動詞「要」,台語說[beh]用「欲」或「卜」字,台語漢字學者劉建仁先生說「卜」表達[beh]音,我以為「貝」字更近音。我同意「欲」是向神「祈求」的會意字(《漢字百話》白川靜(1910-2006)著,鄭威譯,2010,遠足文化,ISBN 978-986-6179-33-4);一個人向著神器發願或是貞占、卜貝(擲筊)或說話。

[beh]也許早於金文或是甲骨文,同字群:浴、裕、俗,以及關鍵話題的「欲」字一系列中,僅「浴」字有象形文字;一個人在水缸中,沖水沐浴的圖象。「欲」:一個「欠」字旁喚話的人形,面對置有卜貝的器皿,或是口氣—「谷」,這個形象在台灣普遍存在,日據時代有「笑詼/tshío-ke/」的台日混合歌謡為證。風趣地描寫到:

木柵仙公廟燒金「に行く」 [ni yuku] 
 (木柵仙公廟燒金紙拜拜去)
神杯「投げて話しする」[nage te hanasi suru]
(擲筊向神說話「欲」求保庇)
保庇保庇「わたくし」[watakusi/私/]敖讀書!
(託佛託佛我的功課了不起!)

以上沒括號的漢字要用台語發音,其他用日語,押韻「u」,即台語[有]或華語[烏]。歌詞可以填入當時流行的一段小曲(常播放於小學運動會)。南部的「甘蔗園吃牛奶糖」日台語歌更是有趣,數百年前西拉雅人學入侵的漢語,一句本土話接下一句福建話,逐句跳舞歌唱,頗有創意。


論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