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進入深冬的華盛頓,沐浴著溫暖的陽光,眼望一地的大雁,是否傳遞著世事更新的示意?在希爾頓賓館會議廳,第15屆中國民主運動海外聯席會議開幕。
聯席會議主席魏京生說道:這是中國民主運動海外聯席會議成立20周年,眼下我們面臨著全新的國際局勢,中國民運將遇到一次新機遇新高潮。
出席會議的有來自美國各地,台灣及德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的各組織負責人,他們是:黃慈萍、廖天琪、陳立群、劉因全、陳維民、潘永忠、高健、相林、洛桑曲培、李酉潭等。許多知名的民主人士如楊子立、趙岩、唐元雋、張林、遇羅文、趙昕等。
中國民運第一把火
回溯當年魏京生提出「第五個現代化」著名論述,距今已近40個年頭了。
那些年中國人的理解和認知,有如當時的熱詞:「一元化領導」,社會大眾的認知範圍與水准,只是中共統治者劃出的有限範疇,毫無人權意識,不懂民主概念,與「井底之蛙」並無區別,可笑可悲的是:當年中國的蛙類,並不覺得自己掉在井底。
那時中國人提及民主,其實局限於孫中山的民主革命,及毛澤東的新民主革命,而西方的民主國家,被說成是腐朽沒落的資本主義國家。很少有人意識到中國缺失的是民主,中國恰恰需要一場全新的民主運動的錘煉,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是這代人的使命。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老魏提出的「第五個現代化」,的確是一種思想突破,禁錮突破,是在中國的土地上,點亮了民主運動的第一把火,是一個歷史裡程碑。
出席會議的有來自美國各地,台灣及德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的各組織負責人,他們是:黃慈萍、廖天琪、陳立群、劉因全、陳維民、潘永忠、高健、相林、洛桑曲培、李酉潭等。圖/田牧提供
面對世人的質疑
有人說:老共28年革命坐了天下,中國民運已走過了超過30年,一事無成,這意味著中國民運的失敗。
老魏說,我們面對的不再是焦頭爛額的蔣介石政權,當年國民黨天下,寸步難行,軍閥挑戰,日軍入侵,戰爭連年,國破民窮,最終還被美國數度出賣——
中國民運走到今天,實屬不易。我們所面對的是世界超級獨裁政權,從不久前的阿根廷20國首腦峰會,全球視角焦距中美對決,足以證明中國民運面對的是龐然大物,但中國民運並沒有屈服與放棄,一如既往的堅持與持續,誓將民運之路進行到底!
來自美西美東和各國的人士紛紛報道各地展開的人權民主活動。在舊金山一帶,關心中國動態和人權的華人日增,舉辦各種紀念和抗議活動時,人氣很高,氣氛活躍。澳洲地區在對抗中共大外宣方面頗有成效,抵制了「紅色娘子軍」、「洪湖赤衛隊」等文化污染。日本的相林報告了組織日本議員訪問台灣的情況。歐洲方面廖天琪指出西方政界、民間和媒體各方面都有一些空間,容我們推動民運和人權的工作,要善於利用結盟當地的民間組織,抓住契機,共同舉辦活動,擴大影響。
關注與利用新機遇
川普總統開啟了「美國第一」的時代,中美矛盾與衝突世界矚目,美國副總統彭斯表述得非常清晰與詳盡,中國是美國的真正戰略對手,這是美國兩黨一致,朝野共識,是中美體制與結構性的矛盾,這樣的衝突將在未來幾十年持續延伸。
據國內朋友提供的信息,十九大後,習近平「黃袍加身」,恢復變相的帝制,以及中美貿易戰持續半年余,無論是中國知識界,還是普通百姓,對習近平政府的反感與抗拒與日俱增。
老魏指出:我們一直在做美國政府的工作,我們希望美方通過經濟貿易的手段,達到逼迫中國政治結構的改變,走現代文明國家的共同之路——憲政治國,當法治得到了落實,新聞自由、寫作自由、言論自由等才有可能落到實處。這對中國民運事業來說,是一個希望,是一次機遇,希望與會者高度重視,繼續努力,積極工作,將中國民運事業推向新的高潮。
眾人拾柴火焰高
下一步我們的工作與任務是什麼?
魏京生提出兩個工作任務與方向:
一、做好所在國的外交工作。人們常說「和平演變」,但它等不來,盼不到,不會自行從天而降。這是我們海外民運的主要工作之一。游說與溝通所在國政府官員、政治家、民間社團等,在與中國的交往與合作中,不能放棄人權與政治結構改造的話題。這些需要依靠我們的行動,需要我們持之以恆地推動與逼迫出「和平演變」的結果。
二、我們也不放棄「革命」的手段。專制政權不可能自行交權於人民,是需要全體人民的共同參與,人民起來了用各種積極、可行手段與方法,去推動改制運動。我們應該有這樣的共識:要改變社會體制,結束專制政權,主體是人民,動力來自於人民的力量,這部分的工作就需要做好媒體工作,做好向國內人民的宣傳解釋工作。
與會者都提出要直面中共的謊言宣傳,必須加強推動民運的宣傳,最好能有自己的媒體,這樣也能激勵國內的人心,提高自己的士氣,造勢推波,影響國際視聽。要達到這個目的還需各方的努力。
「不須迎向東郊去,春在千門萬戶中」。 中國民主的春天在人民的手裡,在民運人士的肩上,讓我們共同努力,一起去推動與開拓,我們終將迎來中國民主的春天!
與會者都提出要直面中共的謊言宣傳,必須加強推動民運的宣傳,最好能有自己的媒體,這樣也能激勵國內的人心,提高自己的士氣,造勢推波,影響國際視聽。圖/田牧提供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