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見圖思情】台灣水彩畫先驅創作者巡禮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見圖思情】台灣水彩畫先驅創作者巡禮

 2018-07-19 11:32
〈竹林鄉居〉為藍蔭鼎1967畫作,結合石川欽一郎的英國式水彩並融合中國詩情文藝的氣息,發展出具個人風格的東方水彩,並榮登世界十大水彩畫家之一。圖/順益博物館
〈竹林鄉居〉為藍蔭鼎1967畫作,結合石川欽一郎的英國式水彩並融合中國詩情文藝的氣息,發展出具個人風格的東方水彩,並榮登世界十大水彩畫家之一。圖/順益博物館

水彩是美術學習得入門材料

以筆者出生於戰後嬰兒潮的童年經驗來說,畫畫是遊戲,地上撿的紅磚頭和黑木炭,都是免費的塗鴉壁畫繪圖工具;一提到要正式畫畫,12色的小盒蠟筆是基本的消費,一但畫出興趣了,才會和父母要求買一盒水彩。水彩畫具因為攜帶方便,不管室內或戶外寫生都不麻煩,因此水彩工具可以說是國民美術的入門必備畫材。

「水彩畫」是指用水彩顏料,以水為稀釋媒介,在紙張上作畫的繪畫方式。通常有透明水彩(Transparent Watercolor)及不透明水彩(Gouache)兩大領域。隨著科技的進步,新的繪畫材料的生產,20世紀水彩畫已不再侷限於透明水彩與不透明水彩兩大範疇。舉凡能用水稀釋作畫的材料。如壓克力、透明水彩液、水彩鉛筆、素描上彩等都包含在水彩畫的領域之中。

「英國風水彩畫」始於18世紀,較早的英國水彩畫,主要是在地形景物測繪的實際應用,以符合科學研究、航海、軍事需要為目的。後來有些畫家加上了個人理想畫面,以致於18世紀英國的水彩畫壇,分為「寫實」與「浪漫」兩大派。寫實水彩對景物以如實描寫為本,且著重英國本土的風土實證插畫。而浪漫式水彩則以想像力納入畫家自我的理想畫面,後來結合印象派美學,發展成近代美術的油畫底稿,並逐漸成為獨立表現的美術創作形式。

石川欽一郎(1871-1945)為台灣引進英國浪漫風寫生水彩畫

日本靜岡縣人,在學時學習南畫、日本畫,28歲赴英學習英國水彩後,發展出透明水彩浪漫風的寫生技巧。36歲派至臺灣總督府工作,並任教於臺北師範學校,為臺灣近代美術運動播種灌溉,培養出倪蔣懷、廖繼春、陳植棋、李梅樹、藍蔭鼎、洪瑞麟等臺灣前輩畫家。


〈豐原舊道〉1926

豐原舊道是石川55歲來台的寫生作品,他以精準流利的筆法,採用明度、彩度較高的色彩,畫出溫潤明朗的天空,金黃色的田園,相思樹與土地公廟,路上還有肩挑重擔,辛勤趕路的農人,將臺灣早期的農村風光表露無遺。石川欽一郎兩次來台期間帶領臺北師範的美術學生戶外寫生,師生共同留下許多臺灣早期鄉村水彩寫生作品,石川先生因此也被史家推舉為「台灣近代美術的導師」。

倪蔣懷(1894-1943)一手畫畫另一手推動台灣美術

倪蔣懷生於臺北公館附近,幼年隨父親習漢文。就讀台北師範時,受石川欽一郎教導,並鼓勵推動臺灣的美術教育,從出資成立七星畫壇、臺灣繪畫研究所到赤島社等不遺餘力,並常出資辦展,資助其他畫家,甚至自費購置許多美術品籌設美術館。他不僅是台灣本土第一位水彩畫家,也是首位企業藝術贊助者。


〈淡水景色〉1936 

〈淡水景色〉是1936年倪蔣懷42歲的作品,從俯視的觀點切入,一條亮麗的馬路,是淡水河岸聚落的下坡道,一轉彎消失在右翼的房舍巷弄中,剛好接上馬偕教堂。畫家以透視法讓下坡河岸馬路貫穿畫面,並與淡水河形成T字形架構,整幅畫面飽滿壯闊。中年的倪蔣懷從事礦業與藝文事業推廣有成,隨著生命自主意識的成長,其畫面也跳脫了石川老師三分天下的過客式美學,此畫可視為倪式繪畫自主性意識成熟的美學展現。

藍蔭鼎(1903-1979)融合中西畫法成為國際水彩名家

宜蘭羅東人。1924年石川欽一郎赴宜蘭視察美術教育時,發掘其畫家天賦,爾後收為門徒,自此開啟了藍蔭鼎水彩畫家的終生志業。在恩師的引薦下,榮膺英國皇家水彩畫協會會員。其作品曾多次入選臺展與帝展, 1971年歐洲藝術評論學會與美國藝術評論學會,聯合推選為第一屆世界十大水彩畫家之一,享譽海內外。


〈田園風光(滴翠)〉1948

翠綠色的竹林在風中閒適地搖擺著,鄉村氣息濃厚的紅瓦屋舍佇立在水田邊,乘著一池天光鏡影的稻田,翠綠粉藍的雲彩澄淨剔透地倒映其中。藍蔭鼎筆畫下的竹林村舍,是宜蘭人記憶中最最親密的家鄉回憶。其作品吸納石川老師的英國水彩風,並融合中國人文水墨的詩情筆法,因此晚年才能獨創東方水彩畫風揚名於國際。

李澤藩(1907-1989)不斷研發水彩新技法

新竹人,在臺灣水彩畫界以「洗畫技法」獨樹一幟。童年在經濟拮据的環境下成長,養成平實認真的個性。小學時在美術上的天分已有所展露。1921年於臺北師範學校(今愛國西路台北市立大學)入學,就學期間向石川欽一郎學習水彩畫,接受創作指導,他從此投入水彩畫的世界,並參與學校美術教材的啟發和教學,是水彩創作與美育推廣兼具的傑出者。


〈紡紗(泰安鄉)〉1961

本作描繪苗栗泰雅原住民婦女從事手工藝的情景,室內背景木刻圖騰巧妙的襯托主角的地位,門外則是一片青山藍天。畫中正在紡紗的婦女,她刺青的臉龐秀麗而嫻雅,紡紗的手粗壯而熟練,畫家仔細的描繪出服飾與頭飾圖騰,象徵著原住民傳統手工藝的智慧與傳承。54歲的李澤藩創作正值精熟期,以不透明水彩完成此作。以超常之手拉出一條筆直的紡紗線,經常讓觀畫者誤判為厚實的油彩畫。此畫已被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列入典藏精品,正足以彰顯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從原住民文物連結本土美術的文化情懷。

施翠峰(1925-2018)是理論與創作兼具的水彩畫家

本名施振樞,出生於彰化鹿港。「施翠峰」是青年時代發表文藝作品的筆名,取其翠綠峰巒之意。他一生從事藝術創作與教育逾五十餘年,他兼畫家、美術史家及民俗學者,著作豐富才華洋溢。施翠峰是繼石川欽一郎後,臺灣水彩畫會的推動元老之一,同時也是牽引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創辦人林清富收藏原住民文物與本土美術的典藏顧問。


〈教堂紅樓〉1978

散散林立的椰子樹後,午後陽光照亮了台北中山南路基督長老教會的濟南教堂,神聖莊嚴又展露親切和藹之感。作為主角的教堂紅樓,穩當地矗立在畫面中央,建築的輪廓與行道樹巧妙地形成相互牽連的金字塔形體,讓畫面顯得穩重寬厚。施教授一生描繪台灣景物,此作是53歲的寫生代表作,也為台北市立法院旁的老教堂留下了素樸典雅的舊景。

席德進(1923-1981)旅遊歐美後,畫出台灣詩情風土

生於四川南郡,父親席丙文曾任鄉長並兼營鹽井燒鹽業。家境富裕,故自小便受過學院派的藝術教育,1931年在私塾學習國畫,於成都技藝專科學校受到留法畫家龐薰琴的啟發。1943年就讀重慶沙坪壩國立藝專時,受教於林風眠。1948年隨國民政府撤退來臺定居創作,1962年,席德進與廖繼春同時應美國國務院之邀,赴美考察現代藝術並旅遊寫生。席德進返台後,萌發了「探源」與「當下」的創作理念。居於「探源」,他立志以在台中國人的情感來創作;居於「當下」,席德進走遍台灣島嶼,並在現實台灣景物中透過畫筆抒發中國文人寄遊他鄉的墨客詩意。


〈金門古厝〉1977

畫中搶眼的灰黑屋瓦和白牆,在冷冽中散發著這金門閩南古厝的溫厚典雅氣息。左下方出現朱紅的窗櫺,點出古厝的建築特色和特殊韻味。席德進的台灣風情系列,沿用水彩畫的西方著色法,將各種色料調和到近於灰色,再快速於渲染中捕捉具現實感的人文詩意,有別於傳統水墨畫的墨彩上色法。畫家刻意補上屋頂上的電視天線,觀者也應可以感知,這是現代金門的寫景。此畫是席德進赴美考察15年後之作,筆意成熟精練,但唯美畫中仍有一股漂浮的個人的落寞情絲。

龍思良(1937-2012)是全方位的水彩畫家

出生於廣州,年幼時曾與祖父一起在越南生活。1960年代到臺灣就讀師範大學美術系,屬於通才型的藝術家。舉凡繪畫、攝影、文學、刊物編輯和室內設計都有所涉獵,曾言藝術本身雖型態各異,但本質即是傳達創作意念的視覺語言。


〈台北之晨〉1984

〈台北之晨〉,乃著重在意境營造的水彩創作,描繪的是臺北東門城的東和禪寺和鐘樓。天色漸漸泛白,朝陽透過拱門灑落在路面上,留下一片白熾的光之矩形。穿梭於商家的人們步伐匆匆,一早就勤奮忙碌。城門、騎樓與電線杆,寫實又活力的景象讓這幅畫像是電影開場一般,揭開了台北都會後街常民晨起步入早市的影像。龍思良的水彩畫可說是英國寫實水彩風結合個人浪漫情調的綜合表現。

李欽賢開講「近代美術的最初品種——水彩畫入植台灣」

《2018揭開台灣美術史櫥窗》展覽所規畫的美育講座,7月21日(週六)下午將舉行第四場,特邀李欽賢美術史研究者擔任主講。李欽賢先生是一位本土畫家,同時也是旅行作家,因為接觸日本殖民時的台灣歷史,成為特殊的鐵道迷,「鐵道畫家」是不脛而走的封號,「美術史研究」是他的專長領域,因此受聘為【民視台灣學堂】節目中的美術主講者。

本次演講他將引領觀眾,見證水彩畫與台灣美術史的互動歷程,除引介經典名師水彩作品,也將剖析「竹風蘭雨」的美學傳承。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