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台灣養蝦用不用藥?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台灣養蝦用不用藥?

 2020-09-02 11:40
國內養蝦除應全面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措施外,應朝向生態養殖或採取高端智慧養殖模式,透過先進科技建立蝦類綠色產業鏈,才能永續。示意圖/擷自公視網路影片
國內養蝦除應全面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措施外,應朝向生態養殖或採取高端智慧養殖模式,透過先進科技建立蝦類綠色產業鏈,才能永續。示意圖/擷自公視網路影片

對蝦為國內重要的經濟養殖種類,產值約36.5億元台幣,以白蝦、淡水長臂大蝦及日本對蝦為主。繼媒體報導台灣養殖蝦出現感染「十足目虹彩病毒Decapod iridescent virus 1(DIV1)」的案例之後,近日有關國內養殖蝦類用不用藥的問題引發論辯,雙方各執一詞,為避免影響到國內養殖蝦類的銷售及價格,主管部門漁業署發出新聞稿指出,目前我國白蝦養殖以混養為主,達90%以上,近年來更大力推廣產銷履歷驗證及友善的生態養殖,從改善養殖環境來生產優質國產蝦,讓國人可以放心買、安心吃。

問題是目前國內蝦類養殖採取生態養殖,及獲得產銷履歷驗證的戶數及數量究竟有多少?占總養殖蝦產量的百分比為何?應該提出具體數據向國人說明,讓數字說話相信會更具說服力。

藥物的使用往往會造成養殖成本提高,也會帶來藥物殘留等困擾,因此養殖戶多以「預防為主,防重於治」的原則,不會隨便使用化學藥物,尤其是來路不明的藥物,業者多著重在日常管理,包括選購健康蝦苗,採取適度放養密度,給足溶氧,使用品質佳的飼料,做好水質水色管控,並適度使用益生菌或採取混養方式,來維持養殖池水的乾淨,理應可以獲得相當高的存活率及很好的養殖成果,給養殖戶帶來相當的利潤。目前國內養蝦仍採傳統室外露天養殖為主,極易受到極端氣候的影響,加以部分養殖池老化,蝦苗來源有問題,放養密度過高,養殖池蝦經常發生疾病感染,若症狀輕微著可靠換水,給予營養補充劑,或提早收成來因應,但是有些養殖蝦遭受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哈維氏弧菌等)或微孢子蟲(microsporidia)、黴菌等感染則會引起大量死亡,養殖業者不忍看到辛苦養殖的心血付諸流水,多會在飼料中添加或潑灑政府許可的化學藥物或抗生素等來治療,希望降低池蝦的死亡率減少損失。然而只要能確實遵守政府制定的「水產動物用藥品使用規範」(包括許可用藥暨停藥期),對食安不會造成負面影響,無須全盤否認。


漁業署發出新聞稿指出,目前我國白蝦養殖以混養為主,達90%以上,近年來更大力推廣產銷履歷驗證及友善的生態養殖,從改善養殖環境來生產優質國產蝦,讓國人可以放心買、安心吃。圖/擷自公視網路影片

養殖物食安有賴養殖戶、政府把關

至於是否有蝦販在養殖蝦運輸過程,或釣蝦場為提高蝦的活存率,而未遵守相關規定使用不合規定的藥物,則有賴政府相關單位積極查緝並訂定罰則才能有效遏止,確保消費者食的安全。鑒於台灣每年從國外進口相當數量的冷凍養殖蝦,為國人健康把關,政府對於進口冷凍蝦是否含有不當的藥物殘留,也有必要請對方檢附當地政府檢驗合格證明。另,為了防疫,政府亦應嚴格規範所有進口種蝦、蝦苗、生餌等都應該附上健康證明並進行監控。

對於養殖物的食用安全除了養殖戶自己應該負責外,政府相關單位應該協調整合做好上市前跟上市後的養殖物衛生暨食用安全把關,並應「即時」將抽驗結果對外公開(畢竟相關資料掌握在官方手裡),而不是等消費者都吃下肚了才告知,不僅無法讓國人安心,反而會讓消費者不敢再採買該項農水產品,影響農漁民生計。

國內養蝦除了應全面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措施外,應朝向生態養殖或採取高端智慧養殖模式,透過先進科技建立蝦類綠色產業鏈,才能永續。養蝦不是不能用藥,但要考慮成本及藥物殘留問題,國產養殖蝦安不安全讓證據說話!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